夢想與即興沒甚麼關係,一個是對未來的憧憬,另一個則是立足當下的因應。如果硬要拉關係,兩個主題都在時間軸上。
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夢想,夢想成為藝術家、音樂家、醫生、工程師……等等,我兒子從小夢想成為麵包師傅,及長並未如願,他現在是一位大學的講座教授。
夢想,是對未來的憧憬,夢想讓人感到人生充滿希望。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夢想是小船的風帆,也就是說夢想是人們前進的動力。宗教大師說:心存夢想,幸福就會籠罩你;心存夢想,機遇就會降臨你。因為昨天的夢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更有可能成為明天的現實。
「有夢最美,希望相隨」是陳水扁競選第一任總統時的口號,打動了當時身處社會被壓抑、氛圍沉悶的大眾,遂成為一種文化圖騰(cultural icon)。最終,陳水扁贏了,但是這個品牌圖騰很快就泡沫化了,因為就位之後的施政沒有將夢想實踐。
夢想令人嚮往、感動,進而崇拜追隨。因此,夢想,甚至其可以視為一種信仰。英國天文學家阿·安·普羅克特(Richard Anthony Proctor)說:「夢想一旦被付諸行動,就會變得神聖。」
前人鼓勵我們人生要有規劃,不能渾渾噩噩隨波逐流,但規劃事實上也是一種夢想,重要的是實踐,一步一步地往前邁,不出發,將永遠只是夢想。
筆者在音樂學院就讀時有一門課非常熱門——即興(Improvisation),課程內容吸引人,講課教授夠人氣。教授從爵士樂開始,再回頭從巴洛克時期的巴哈,談到古典時期的貝多芬、莫札特,一路下來到十九世紀的拉赫曼尼諾夫(Rachmaninov)、二十世紀的葛希溫(Gershwin)、前衛音樂的即興,即興的多元變化迷人,令人驚嘆不已。上課的教授學問淵博,不光是音樂範圍內,解釋一個概念總是旁徵博引,藝術、文學、社會學都在他舉例的範圍。他喜歡用反問方式做一段論述的引子,然後自問自答。例如:
即興是一種本能嗎? 看看無歌不舞的幼兒。一首歌如果幼稚園老師沒教怎麼跳,任由他們自由舞動,那可就精彩了,而且每一次都不一樣。大多數孩子都能發揮他們的隨機創造性,但到了十一二歲,他們就突然失去珍貴的自發性,產生了對「成人藝術」的模仿。許多學者認為孩子是尚未成熟的成年人,但如果我們把成年人看成是退化兒童,可乎?
即興是突發的靈感嗎? 貝多芬(Beethoven)說過:「你問我的想法從那兒來的?我說不好。他們不期而至,我只是用手(指寫下曲譜)抓住他們。」莫札特(Mozart)談到即興時說:「我不知道這些想法是從哪來的,怎麼來的。只是把令我愉悅的那些旋律留在記憶裡,我通常會直接將他們哼出來,彷彿是別人告訴我的一樣。」夫子則曰:「即興就是一個勾出另一個,順流而下奔騰不歇的靈感。」
即興不光是靈感乍現,也可以引導嗎? 「當然可以,那不叫引導,叫觸發。」他說。他舉了一位小學美術老師如何觸發學生即興創作的例子。老師要求學生先混合出一層厚厚的「果醬般」的黑色顏料塗在畫紙上,讓學生想像有一個騎著單輪車的小丑蘸著顏料踩在紙上。
「不要畫小丑,」,他說:「把他踩在你紙上留下的痕迹畫出來!」
「他在你的紙上騎來騎去,」美術老師說:「他做著各種各樣的把戲,所以他在紙上留下的線條非常有趣……」
接著他讓學生在小丑們留下的所有輪廓裡刮掉厚厚的「果醬般」的黑色顏料再填上顏色。
「什麼樣的顏色?」學生問。
「任何顏色。」
上完顏色後
「給所有的顏色區塊都加上圖案。」老師接著引導。
「什麼樣的圖案?」
「任何圖案。」
於是一幅幅不可思議的作品出現了。
話說回來,人生不就是一齣沒有劇本的連續劇,屢屢出現不可預期的情、事、物,人們也就不斷地即興發揮,不斷地行動、回應。我不否認思考或計劃的重要性,但即興是一種行動而不是思考。面對迎面而來的各種情況我們必須行動,不管聰明的、愚蠢的、天真的、簡單的或複雜的行動,都行,就是要行動。這才是即興的本質。
看來,即興,不只是藝術性的問題更是人生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