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0056 山陀兒 停班停課

【專欄】美感教育與台藝術史重建的主體性意義

銳傳媒/陳慶坤 2024.10.04 10:18

 

教育部2014年啟動美感教育計畫,兩期5年62億元,2019課綱也將「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納入核心素養。根據教育部2018年《美感教育中長程計畫》報告書,僅指出核心素養中的「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在各教育階段、各領域、科目之素養導向課程與教學落實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讓「美感素養」成為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之素養云云。5年62億元的美感教育計畫成果在何處不得而知。

有學者指出,美感教育缺乏台灣「社會歷史脈絡」,變成推廣浮萍式美感;第一線老師也抱怨,藝術課時間遭雙語教育排擠。將美感融入各領域,確實很有動人的說服力,只是美好案例多發生在實驗學校等體系,多數一般學校現場往往根本沒發揮空間,不少專業教師甚至不得其門而入,藝術涵養美感素養只是為少數階層服務,如何成為提升國民的生活美學。

其次,今年9月12日文化部在行政院會報告「重建臺灣藝術史2.0」表示,文化部自2018至2024年以前瞻基礎建設預算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未來將繼續辦理「重建台灣藝術史2.0計畫」,並經行政院同意核定2025至2028年共14億元,期盼持續擴散效益,促成「土地x文化x世代」對話,找回臺灣藝術史及臺灣文化認同。

[caption id="attachment_82320" align="alignnone" width="1024"] 嘉義市文化局廣場草地上的陳澄波雕像 維基共享[/caption]

然而,根據術史學者廖新田教授的研究認為,民眾學習台灣、西洋、中國藝術史比例是:7:48:45。換言之,在台灣藝術審美、藝術教育以學習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比占最多,而學習台灣藝術僅有7%。廖新田教授進一步指出,更讓人氣餒的是:教育部2014年啟動美感教育計畫,兩期5年經費高達62億的美感教育也沒有納入台灣藝術史。

可以說,教育部美感教育沒有納入文化部「重建台灣藝術史」教育的內涵,那麼講了老半天的台灣藝術審美也勢必乏人問津?因為,懂得台灣藝術文化發展的畢竟是少數。甚至,文化部、教育部把平常的或已發展的計畫,再冠上「重建台灣藝術史」或「啟動美感教育計畫」之名拿取經費,錢沒有用在刀口,台灣國民的審美水準提升了嗎?簡單的提問:陳澄波、張萬傳是誰?他們的藝術作品「美」嗎?除了專業人士之外,能夠認識的可能寥寥無幾。

[caption id="attachment_82321" align="alignnone" width="824"] 張萬傳作品《魚與蝦》 摘自景薰樓[/caption]

因此,需要建立台灣藝術文化的主體意識,否則空泛的美感教育計畫,沒有提升國民的藝術涵養,無以竟其全功;沒有建構屬於台灣主體意識的台灣藝術史,就宛若浮洲建塔,岌岌可危。這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

在藝術批評的理論中,藝術標準包含兩種涵義,一是指「藝術的價值」判斷標準,二是指「審美的價值」判斷標準。價值判斷不是在作品價值的高低,而是作品本身的內在價值,關注的是作品產生當時時代的意義上;審美價值探討的是藝術品所能提供的功能。

就此而言,文化部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舉辦過無數、許多琳琅滿目的研討會,甚至在「重建臺灣藝術史2.0計畫」中,同步啟動籌設台南國家美術館,聚焦台灣前輩藝術家研究、展覽及教育推廣。

然而重建台灣藝術史必然無可迴避、碰觸到它「台灣文化藝術主體根源性的問題」;黨國時期所建構的藝術史是沒有台灣主體性的藝術史,這才是我們要「重建、建構」的重點,缺少這一認知其餘皆為空談?否則那些多元文化陳腔濫調作為結論,如何重建台灣藝術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