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醫療志業從1966年的克難義診,至2024年的現今,全臺有八家醫院,以及遍布國際間的人醫會仁醫,「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一直是醫護人員堅守不變的原則與使命。視病如親,是慈濟醫護琅琅上口的話,這不是在說故事,然而這些每天不斷上演的感人醫病情,卻讓人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2008年加入慈濟醫療團隊,也是現今臺北新店慈濟醫院第一屆院長的趙有誠醫師,十幾年來,在慈濟醫療體系,包括自己經歷或其他慈濟醫院的案例中,總讓他感動、哽咽和道不盡的感恩情。
趙院長說:「醫療守護生命的良方,就是誠與情。」他初接觸慈濟時,證嚴上人輕描淡寫地對他說了兩件事,一是,期望臺北慈濟醫院在大都會區,能用心地照顧北部地區的慈濟法親。因為當年上人艱辛蓋醫院的過程,沒人也沒錢,而大北區的慈濟人,盡生命所能地護持。三十幾年後的現在,他們年邁體衰,依然在慈濟的每個角落付出,上人希望院長能夠多照顧他們。
當時趙院長若有所思,體會不出上人話中之意。上人又補上一句,也要用這分愛去愛所有來臺北慈濟醫院看病的病人。
漸漸地,從慈濟的一些歷史畫面上,趙院長觀察到上人對弱勢族群,是超乎尋常的用心。「為什麼上人會有遠超過我們平凡人的慈悲力量和智慧呢?」經過不斷揣摩,也常常在醫院角落,看到已拄著手杖,身體殘缺或老邁,依然精神奕奕地服務患者。趙院長又想,他們的這分力量又是從何而來呢?
◎大體老師說生命故事
趙院長第一次去參加大體老師解剖儀式時,她是一位穿著黑色衣服的慈濟人,躺在解剖檯上,上面簡單的數百個字介紹她的生平。
她原是在市場做生意,子女穿的是回收的二手衣。黃昏的時候,她就去撿賣相不好的菜回家,當作晚餐。「我非常震撼,對自己這麼省吃儉用的慈濟人,卻捐了好幾個榮董(慈濟榮譽董事),護持上人、護持慈濟。」
又有一次,趙院長到大體老師家家訪,每位捐大體者,家庭狀況看起來都不怎麼寬裕,但是每一個人都是善良和滿足,他們覺得這一生能跟隨上人,就有了人生方向與宗旨,所以家人成為大體老師,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又,樂生療養院的院民,在當年人人聞痲瘋而避之唯恐不及的年代,上人不僅親自去關懷,且近距離的肢體膚慰。「上人第一次去樂生療養院探望他們,也是我大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我因為就讀公共衛生而去,但我們是手背在後面,遠遠地看,不敢靠近。」
這些樂生療養院的病友,因為受到上人的感召,護持慈濟蓋醫院,連最後的棺材本都捐了。院長說,「在慈濟看到上人親身訪貧、視病如親的慈悲身影,我們無以回報,還好後來金義楨阿伯在臺北慈院往生了,讓我們有機會在他人生的最後,照顧他一段。」
慈濟世界的典範故事一籮筐,說也說不完,有的人連房子都沒有,還把自己賣給別人當七年佣人,為的也是護持上人蓋醫院。還有的推著小攤子賣水果,清晨一點多起來掃臺北的華中橋,賺零星點滴給上人蓋醫院......
◎慈濟醫院典範醫病情
不只是慈濟人,慈濟醫院體系的醫師,一樣慈悲為懷。大林慈濟院新陳代謝科陳品汎醫師的病人,因為沒做好血糖控制,住到醫院來,但是他的家是在山上,家裡有五個年幼的女兒,乏人照護,陳醫師請患者的太太,把女兒全帶到己家裡來住,讓她安心地照顧老公。
同樣的,臺中慈濟醫院的林北江醫師,為了體恤直腸癌患者的經濟狀況,自掏腰包包了個大紅包,讓她能安心動手術和養病兩個月,而且林北江醫師包給患者的紅包,這還不是第一個。
在慈濟世界有非常多的人品典範,有的醫病且濟助家計,有的帶領團隊想辦法將他們從死門關救拔出來。如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和他的團隊,發大願要讓病人能醒能走,「有一些病人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逆轉,但是花慈的中西合療團隊,竭盡所能為病人想辦法。」
趙院長也常常參加海外義診,世間苦難偏多,這些遭受天災、人禍的難民,無家可歸無一口飯果腹,看到義診契機,一清早走好幾公里而來,大排長龍等好幾個小時也甘願。到海外,事事克難,趙院長說:「我們排除很多困難,才能夠去幫助別人,所以早上泡了香積飯,放在背包裡,中午找個地方潦草吃過後,馬上又回到診桌前。」
他常常告訴同仁也是在提醒自己,「在醫院裡面,病人都是掛號排隊來給我們幫忙,更要把握機會,竭盡所能地去幫他們恢復健康。」
◎行醫之路的生命教育
臺北慈濟醫院啟業後沒多久,曾經在蓋醫院過程中,和先生在工地忙進忙出,服務志工工作的慈濟志工徐潤蓮,因為膽囊結石卡住膽管,來臺北慈濟醫院以內視鏡取出。出院前,她感到有點不舒服,回家兩三天後因腹膜炎痛得嚴重,再回來住院。
外科醫師為她再動手術,但是效果不是很好,每天都是兩三千CC的大量引流。先生憂心忡忡地問,「院長,我們還有沒有什麼辦法?」徐潤蓮始終很淡定,每逢院長來探望,她總是微笑地回應。
趙院長說:「我非常焦急,因為我是腸胃科,照理說了解這些事情,而她又是我們最心愛的法親,我們百思不解,不懂為何變成這樣?」又過了一小段時間,院長再次請外科主任為她手術,可是隔天,引流的量依然是兩三千CC 之多。
徐潤蓮始終沒有怨言,每當醫師去探望她時,她還鼓勵醫師,「我們大家都要一起努力,要做好醫生,因為我們這個醫院可以救很多的人。」拖了沒多久,她就往生了。
告別式那天,趙院長哽咽地上臺說話:「潤蓮師姊,我知道你希望院長很勇敢,但是今天我就是很懦弱,我要發願,我一定會帶領臺北慈院的醫護們,很努力地救拔苦難......」
事隔多年,趙院長想起潤蓮師姊,總是哽咽難過得說不出話來。
◎團隊合力挽救生命 化不可能為可能
2003年趙院長還是國防醫學院的醫學系主任的時候,醫學教育的前輩常會提到十九世紀有一位醫師,在治療TB(肺結核)的病人,因為當年的醫藥還不普遍而束手無策,所以會說:「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意思是說,醫療有它的極限,有的時候可以治好一些人,有時候可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但是也有很多的時候就只能關懷與陪伴。
趙院長說,「但是經歷了潤蓮師姊的事情之後,讓我真正的疼惜每一個法親,疼惜每一個我所接觸到的人。」
在COVID-19的時候,臺北慈濟醫院有五間專責病房和三十二間加護病房,不同的病房裡面,醫護所展現的都是一樣的愛護生命、搶救生命。即使來自安養院失智的老人家,依然想盡辦法照顧他們。
老奶奶不願意睡在上,護理師搬來氣墊床,親自睡給她看,照相給家屬,才不會擔心阿嬤再鑽到床底下去了。「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們不是要打敗誰,我們要搶救生命,守護生命。」趙有誠院長,人如其名,說話平實,誠情兼具。
2019年醫院來了一位重達280公斤的個案,因為他胖到無法動、也走不了路,更沒辦法搭公車,臺北慈濟醫院同仁不只成功為他減重、去家裡打掃環境,慈濟志工還引領他到環保站做環保。
經大家的關懷照顧和他的努力下,他終於瘦到160公斤。而且還以自身的故事,向一位自暴自棄的卡車司機現身說法,鼓勵他要有信心減重。果然他後來也減到102公斤,而且在夜市擺一個小攤子,當起路邊董事長。
更令團隊深感安慰的是,救拔一個昏迷木僵的三十四歲年輕太太,讓兩個幼兒,能再擁有健康的媽媽,一家和樂融融。
趙院長說,「我現在終於可以體會上人疼惜苦難人的心境了,也懂得上人為何竭盡所能地感恩慈濟人,因為唯有大家的力量,才可以成就更多慈善事,才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對於當年前輩的那句話,趙院長說,「我現在要改口說,有些人有些時候我們可以拯救他,但是要翻轉他的生命真的不容易,不過在他最困難的時候,我們多少可以減輕他的悲苦,也許可以讓他度過那段時間。」
院長再次強調,「我們絕對可以把我們的愛帶去膚慰關懷,讓他知道,世界上還有關心他的人,他不是孤立無援的。」
疼惜法親、疼惜每一個病人,是趙院長對臺北慈濟醫院同仁的期待,院長很高興他們都做到了。也因為臺北慈濟醫院上上下下團結一致的精神,在2023年通過了醫學中心。
「世界這麼大,我們能夠彼此在一起,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希望彼此疼惜,也疼惜我們身邊所遇到的每一個人。」
撰文:張麗雲/圖:TCnews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