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知國家足球歷史 重建國家隊榮譽心
(分享發哥為亞足聯A級教練班講授內容全文之五)
(「笑傲足球部落報」FB發行人龔義三及社長何長發與「樂聯網」連結,在此「龍來共發」分享國內外足球評論:)
建立符合情理國家隊待遇制度
隨著時空的轉進,國家隊的待遇好了一點,但國腳參與國家隊的「榮譽心」和「責任感」卻減退了,甚至還談條件,更要求一定的出場費等。當然,我們國家隊應先建立一套符合情理的「國家隊待遇制度」,包括參與期間的基本薪酬,吃住醫療的配套完善照顧在內。
尤其需要事先明訂一套務實的成績達標實質獎勵辦法,對於足球競賽來說,國家訂定的奧運奪牌上千萬元獎勵金,足球員毫無感覺!因為足球奪牌基本上是不可能。
因此,我們需要的是務實明訂符合現狀的獎勵制度,拿男足來說,拋開世界排名迷失,目前我們一直未衝進亞洲24強賽的門檻,就以此為第一個基本達標的目標,能晉級24強後,接著再逐步向20強,16強及八強,甚至四強的目標前進,以此明訂各階段的成績達標獎勵制度,這樣才是更符合情理的獎賞規畫。
創立「國家隊基金會」 呼籲企業長期認養國家隊
時至今日,我們確實需要好好建立一套完善的國家隊「獎懲制度」,而在建立制度前,發哥再次強調我們有必要創立一個「國家隊基金會」,政府支持之外,更呼籲大企業站出來長期認養國家隊。
「要馬兒好好跑,更該給牠吃得飽!」要建立一套國家隊管理辦法,除了責任與義務外,在規範必須遵守的國家隊守則之前,最現實給予照顧的條件必須要到位,甚至待遇要很優渥,讓所有成員以能進入國家隊為榮,更能享有身為國家隊的高格調。
2023年底在檢討中華女足征戰亞奧運失敗時,現任中華女足總教練香港籍陳曉明曾深感於以台灣目前的教練及國家隊球員來看,幾乎都還有「兼職」其他工作,包括教球、教職等,以致無法全心投入國家隊的集訓,於是他喊出「從專業到專職」,除了球員外,在2024年陳曉明的教練團中,也要求必須要全職,無論從助理教練到體能教練,每個人都必須專心在國家隊做自己份內的事。
上述心聲也暗指之前的女足長期培訓中,國家隊成員的分心旁務,又缺乏國家隊管理的約束力,影響著集訓的成效。為了讓今後的國家女足備戰2026亞運達到一定成效,足協與體育署及國訓中心,為了讓執行教練及參與備戰的球員,能在有合約規範下共同打拚,立下合情合理的國家隊管理合約成了必須的雙方保障。
2024年2月20日教育部體育署即針對籃球亞洲盃資格賽國家隊集訓選手太少,以及保險未合職業選手需求等情事極表關心,密集與籃協研商相關問題及未來策進作為,比照中華職棒組訓專案計畫,包括輔導籃協建立長期的國家隊培訓機制以及研訂代表隊協議書,希望將國家隊組訓制度化,以確保球員權益,共同提升我國籃球國際競爭力。
要知道,被納入國訓中心的「亞奧運長期培訓案」裡頭,從實施日開始,拿女足國家隊成員,全職的社會球員每月可支領4萬8千元,而全職的教練團成員可月領逾9萬元以上,正因納入國家隊全職的參與人員,每月領的薪水比起各自在原屬母隊效力還要高,所以要貫徹長期培訓的成效,上級要求必須立下合約書,包括涉及選手權利義務,保險、肖像權及出場費等,都該透過相關人員的正式研議,以保障雙方權益,只是合約也應該更完善後才實施,免遭人詬病,以避免再讓有心人刻意帶風向炒作成「女足賣身契」的干擾。
總之,重建國家隊形象,我們需要政府與大企業結合,為國家足球長期培訓大業投資贊助養成,打造一個完善的長期贊助國家隊養成基金會,以優渥的國家隊待遇條件與環境,更來促使今後國家隊訂出一套合情合理的「獎懲管理制度」,以落實照顧國家隊的教練及球員,也給原屬俱樂部一定的回饋,共創未來國家隊組訓達到既定的效果,期以在未來的國際賽中突破成績障礙。
穿上國家戰袍應有之態度
穿上國家隊戰袍,要有基本的對待「態度」,一旦穿上就是一種「榮譽與責任」,從參與訓練到進入比賽場上,自我要求很重要,包括生活的自律,不管訓練或比賽都堅持自己要多跑一步,不論比賽的輸或贏結果,國家隊全體隊職員只要展現出比賽的積極態度,踢出感動,最終還是會贏得國人的認同與支持。
對於重建國家隊的榮譽心與責任感,此刻我們必須從基層開始再教育,透過組織運作上課開導,讓大家重新建立光榮歷史和榮譽心,讓我們的教練和球員從歷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們國家體育主管責無旁貸應以加強榮譽感教育再出發,引導國家隊職員認識到代表國家參加比賽是他們的「崇高榮譽」和「崇高責任」,以增強大家為國爭光的精神動力與使命感。
舉中國大陸的國家射擊隊為例,在上屆東京奧運會上,中國射擊隊奪得4金1銀6銅,創造了海外參賽歷史最好成績。當時東京奧運雙金得主楊倩賽後說:「在2021年1月集體參觀射擊射箭榮譽館時,觀看了勵志影片《許海峰的槍》,更堅定了自己作為射擊運動員的信念。從第一天訓練的那一刻開始,我的心中就有了站上領獎台為國爭光的夢想。」
尤其此刻,榮譽感教育讓「崇尚榮譽、珍惜榮譽、贏得榮譽」的價值追求,應該讓我們新一代的運動員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郭婞淳的「善舉」比奧運金牌價更高
(取自郭婞淳FB)
台東馬蘭部落的阿美族「舉重女神」郭婞淳,2021年漂亮為我國在東京奧運舉奪第一面難得的金牌,並且抓、挺及總和三項全破奧運紀錄,振奮了國人,在世俗眼中金牌價值高聲中,發哥更想歌頌的是婞淳的「善舉」,以及她正向面對各種挑戰的態度,讓才是她更值得肯定與尊敬之處,甚至比奧運金牌價更高。
誠如在她的FB上所記載的:郭婞淳,可以說是近年我國舉重的代名詞,除了在2017年世大運以挺舉142公斤世界紀錄的成績舉起世界之外,更囊括了亞運、世錦賽、亞錦賽等國際賽事金牌,更為59公斤級的三項世界紀錄保持人,因此獲得了當之無愧的「舉重女神」稱號。不過今天如願在奧運奪金,婞淳才算是在舉重生涯中實現了「大滿貫」。
從2012年倫敦奧運第12名,到2016年里約奧運銅牌,今天在2020東京奧運上,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以近20公斤的優勢壓倒第二名選手,拿下她個人心繫更是國人期待中的金牌。
在郭婞淳今天奧運風光成績的背後,有著極為坎坷的成長故事,1993年十一月底出生時,由於體重過輕、臍帶繞頸、胎位不正等等,這位差點難產才倖存下來的台東阿美族女娃,才有今天名為婞淳的舉重女神誕生。
昔日在民生報退休之前,舉重也是發哥主跑的項目,最唾棄那些為爭名奪利以不光明手段攀上巔峰的少數舉重名人。退休後幾乎不再寫談舉重事,但欣見婞淳如願在東奧為國家成功舉出第一面金牌,藉此一定要分享大家有關婞淳的「善舉」與正向態度:
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前一年,郭婞淳曾經把她幾次在國際比賽贏得的獎金,捐出180萬元給醫院添購救護車。
婞淳曾回憶起她被槓鈴壓傷的當下,躺在地上的她只想著,我在國訓中心等救護車都這麼久,那如果是我的台東家鄉或更偏遠的地區怎麼辦?所以拿出自己在國際賽的奪牌獎金,捐了價值180萬的救護車。
31年前,郭婞淳母親早年在宜蘭工作,1993年底在羅東聖母醫院生下她,出生時體重輕又有臍帶繞頸,醫護人員悉心照料,「倖存」活下來。郭婞淳在醫院內只待三天,卻與醫院建立一生情緣,後來她在舉重界發光發熱,不忘報答當年聖母醫院的「救命之恩」。
2015年6月,郭婞淳的教練林敬能去電聖母醫院,表明婞淳可是「聖母寶寶」,要捐救護車給醫院;募款中心主任李麗秋告知,聖母救護車尚在使用年限,能否捐給同屬天主教靈醫會體系的馬公惠民醫院?她接受提議,隔月匯款180萬元,新購車輛車身寫上「天主教輔仁大學舉重隊郭婞淳敬贈」,救護車開始載運離島地區病患就醫。
網路上刊載著募款中心主任李麗秋說,台灣運動員資源這麼有限,郭婞淳還能挺身而出,拿出辛苦比賽所得獎金捐贈救護車,接受嚴格訓練之餘還能關懷社會,相當不簡單,「感恩」是成功的第一步,「郭婞淳妳真的好棒」。
郭婞淳曾告訴李主任,台東縣陳樹菊阿嬤靠著賣菜幫助很多人,她也想透過專業能力回饋社會;李麗秋希望郭婞淳正向力量造福大眾,成為陳樹菊之後的另一個典範。
郭婞淳在體育生涯中並非一路順遂,私底下的她,也因常行善舉而為人所知;將所有的不完美當作養分,讓郭婞淳因而擁有比她舉起一百多公斤重的槓鈴更強大的下正向力量。
郭婞淳接受訪問時說:「人生的目的不是贏得每場比賽,而是當我們完賽的時候,途中幫助了多少人一起完成比賽。」這不僅僅是運動家的終極精神,也是「舉重女神」郭婞淳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助人特質。
郭婞淳除了將過去比賽獎金180萬元,捐贈救護車給澎湖馬公惠民醫院,協助離島病患就醫,她還每年捐助母校台東體中舉重隊獎助金,用一己之力鼓舞後輩,而且不時發起募捐活動,一塊義助偏遠鄉村小孩購買平版電腦協助求學。
擁有台東阿美族血統的郭婞淳,生長在單親、隔代教養的家庭,最苦的時候,全家住在工寮,成長背景和多數偏鄉原住民小孩類似,她卻用舉重翻轉命運,從高中開始拚獎金養家,憑著一雙手撐起完整的家,也替自己舉起一片天。
在母親郭燕瓏印象中,她出生時因胎位不正、臍帶繞頸,是讓人痛了十幾個鐘頭、很難生的娃兒。取名「婞淳」,其實隱含母親「一生豐衣足食、幸福享受」的期許,沒人會想到,這個曾不斷在親戚間「流浪」,也因沒有爸爸,被鄰居嘲笑的孩子,如今成為整個家族的榮耀,所有家族因為她每次的出賽而凝聚在一起。
成為舉重選手後,她曾在2018年從高峰重跌到低谷,被一百四十一公斤重的槓鈴壓碎大腿內側肌肉,曾有兩個多月來只能以輪椅代步,而重傷的前一年,她才剛橫掃亞錦賽、世大運、東亞運、世錦賽等四面國際賽金牌。在教練林敬能眼中,不服輸的信念、自律與愛心正是愛徒能重回世界舞台的原因。
婞淳始終用正向思維迎接各種挑戰,「相信所有的挫折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無論是受傷、奪金失敗,她始終相信:「老天爺要你多成功,就會給你多少挫折與磨練。」將所有的不完美當作未來成功時的養分,讓郭婞淳因而擁有比她舉起一百多公斤重的槓鈴更強大的正向力量。
向社會傳遞體育正能量
今天欣聞郭婞淳奧運奪金的背後,更該讓大家認識這位舉重女神的是其善心義舉。懂得不忘報恩回饋社會的心,正是當今很多成名運動員身上看不到的難能可貴助人特質。當我們知道她捐贈救護車及義助偏鄉小孩事蹟後,她身上散發的熱血故事比她奪下奧運金牌更讓人感動。
優秀的運動團隊或個人已變成了社會形象大使的今天,我們也該大力支持國家隊運動員、教練主動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積極開展走進基層和扶弱慰問活動,藉服務社會中展現運動員的形象,向社會傳遞體育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