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全球沸騰氣候越來越極端,非洲嚴重乾旱獵殺野生動物求生,恐逐漸常態化
2024年8月26日非洲南部的納米比亞政府宣布,要獵殺大象、河馬及斑馬等共700多頭野生動物,把肉分給人民食用,緩解乾旱造成糧食危機。納米比亞原本就屬半乾燥氣候,2024年更遭遇百年來最嚴重乾旱,全國高達半數人口約14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難以溫飽,因此納米比亞政府只好採取獵殺野生動物求生,生物學家科溫說:「納米比亞必須殺害他們自己引以為豪的自然遺產,這非常令人震驚」。專家指出,非洲南部2024年乾旱如此嚴重,聖嬰現象與氣候變遷難辭其咎,隨著全球氣候越來越極端,類似納米比亞的極端求生手段,恐怕會逐漸常態化。
2024年9月16日為因應數十年來最嚴重乾旱引發的糧食短缺危機,非洲南部國家辛巴威繼納米比亞也批准撲殺200頭大象供民眾食用,引發動保人士批評,擔心恐助長對野味的需求。辛巴威公園與野生動物管理局(Zimbabwe Parks and Wildlife Authority)發言人法拉沃(Tinashe Farawo)告訴美國CNN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由於該國近半數人口正面臨嚴重饑荒,當局因而計劃屠宰200頭大象,並稱辛巴威擁有超過8萬4,000頭大象,幾乎是該國「可承載容量4萬5,000頭的2倍」;屠宰行動將在當局完成必要文書作業後展開。這是辛巴威自1988年以來首次決定撲殺大象,並稱辛巴威日前發生一連串大象攻擊人類事件,此舉也是為減少人象衝突。辛巴威媒體報導,2024年以來,辛巴威至少有31人因與野生動物發生衝突而喪生。
貳、全球氣溫和海洋表面溫度屢破記錄,熱帶風暴增強導致全球洪災愈發劇烈
據2024年4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數據顯示,無冰區域(60°N~60°S)海洋溫度屢創歷史新高,全球海面溫度達21.14℃,海洋熱含量不斷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導致大氣中熱量無法輕易傳導至太空,並由海洋吸收,當海水熱量與水分被輸送到大氣中時,即為熱帶氣旋提供大量熱能,颱風和颶風因而變多又變強。2024年7月初席捲加勒比海和美國中南部的颶風「貝羅(Beryl)」,造成至少50人死亡。以往颶風都在8月中才出現,貝羅早了快兩個月,成為大西洋史上最早生成的5級颶風,科學家認為海溫異常與海洋熱含量高於過去平均值恐是禍首。
2024年西太平洋颱風凱米,8年來首個登陸台灣的強烈颱風,近年颱風侵台頻率降低,更曾出現長達1,471天的「颱風空窗期」,造成水庫乾涸。截至2024年8月8日17:00止,颱風凱米造成台灣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達36億301萬元。8月29日科學家組成的世界氣候歸因組織(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表示,氣候變遷導致2024年7月間肆虐菲律賓、台灣和中國等地的颱風「凱米」風雨威力更強,研究凱米風災最嚴重的菲律賓北部、台灣和湖南省,結果發現,由於人類不當生活模式造成氣候變遷,讓凱米颱風系統的風速增強7%,台灣降雨增加14%,湖南降雨增加9%,凱米在菲律賓、台灣和中國共造成逾百人死亡。
颱風「八木(摩羯)」於2024年9月2日以輕度颱風登陸菲律賓北部,黎剎省安蒂波洛市發生土石流,至少16人不幸喪生,另有21人失蹤,農業損失估約新台幣2億元。2024年9月6日摩羯颱風於16:20左右在中國海南文昌市登陸,不僅是2024年登陸中國的最強颱風,也是有史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秋颱,重創中國,光是文昌市經濟損失估計高達新台幣1,477億元。2024年9月7日下午在廣西防城港到越南北部一帶沿海「三次登陸」,自9月2日開始摩羯颱風橫掃東南亞,帶來猛烈降雨,淹沒越南北部、寮國、泰國和緬甸大片地區。截至9月10日6:00颱風摩羯引發的山體滑坡和洪水已在越南北部造成至少65人死亡、39人失蹤,另有752人受傷,颱風引發的洪災在老街省造成的損失達約1,210萬美元。至9月11日已造成155人罹難及141人失蹤,靠近中國老街省(Lao Cai)的郎努村(Lang Nu)不幸遭山洪淹沒,35戶家庭被泥漿與土石流摧毀,僅剩約12人生還。報導指出,魔羯登陸越南時,風速達每小時149公里的狂風,是越南近幾十年以來所遭遇的最強颱風。
[caption id="attachment_81096" align="alignnone" width="629"] 摩羯颱風於2024年9月6日上午增強為強烈颱風,雲圖內颱風眼清晰,雲系幾乎涵蓋整個南海。(圖/中央氣象署)[/caption]2024年9月12日摩羯颱風在泰國和緬甸也帶來猛烈降雨,泰國北部出現80年來最慘重洪災,截至9月12日摩羯橫掃東南亞,已奪走超過250條人命。9月15日緬甸國家電視台報導,摩羯颱風造成洪水及土石流災情,9月21日緬甸軍政府表示,摩羯颱風已造成的死亡人數攀升至384人,另有89人下落不明,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乃罕見求助國際社會。
[caption id="attachment_81097" align="alignnone" width="859"] 緬甸軍政府2024年9月21日表示,摩羯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已攀升至384人,另有89人下落不明。 (圖/截自you tube畫面)[/caption]2024年9月19日18:50,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表示,颱風葡萄桑已於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0級(25公尺/秒);9月19日21:45於上海市奉賢區沿海二次登陸,中心風力降至9級(23公尺/秒)。2024年9月21日,颱風葡萄桑雖降為溫帶低氣壓,但突向東方大轉彎,朝向朝鮮半島,並往日本方向移動,受到颱風夾帶水氣影響,9月21日南韓各地降下破記錄暴雨,釜山、慶尚南道多地淹水。2024年元旦才被地震重創的日本石川縣,9月21日又碰上颱風暴雨攪局,另受到鋒面影響,日本部分地區因而發生土石流以及淹水災情,據NHK報導,石川縣至少1人死亡及6人失蹤。
[caption id="attachment_81098" align="alignnone" width="571"] 輕度颱風葡萄桑路徑圖:2024年9月19日於上海市奉賢區沿海二次登陸,9月21日突向東大轉彎,往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方向移動。(圖/維基百科)[/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81099" align="alignnone" width="600"] 受到葡萄桑颱風夾帶水氣影響,南韓各地9月21日降下破記錄暴雨,釜山、慶尚南道等多地淹水。(圖/翻攝自X@@kjmforest、@kmfresh19)[/caption]参、颱風生成與強度最強位置明顯北移,上海「魔都結界」傳說破滅
2024年9月16日中國中央氣象台資料顯示,貝碧佳(Bebinca)颱風在登陸上海前,於凌晨增強為強颱,近中心最大風速達到151公里/小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42公尺/秒),中心氣壓955百帕,於上午7:30左右登陸上海,成為1949年颱風葛樂禮(Gloria)後侵襲上海的最強風暴。上海過去50年來僅有6個颱風登陸過,分別在1977年、1989年以及2018年遭遇3個颱風登陸侵襲,最近一次颱風登陸上海,則是在2022年的梅花颱風登陸上海奉賢一帶,造成多處嚴重淹水災情。2024年9月16日7:30左右,強颱貝碧佳在上海浦東臨港新城登陸,成為75年來登陸上海的最強颱風。
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1949~2024年共75年期間,上海僅遭遇11個颱風侵擊,其中有7個發生在近10年內。2024年9月20日澎湃新聞報導,上海原有「魔都結界」之稱,然而9月19日21:45颱風葡萄桑,在上海市奉賢區沿海2次登陸,距離強颱貝碧佳登陸上海,僅隔3天,上海「魔都結界」傳說幾乎破滅。
據中國氣象局資料顯示,登陸上海颱風路徑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副高)影響,有的沿著副高西行,有的在副高的轉折點轉彎後北上。中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武亮指出:「副高就相當於一堵牆,如果堵在上海附近,從南邊海上來的颱風,就會沿著副高的南側,一路向西運動影響上海,這種情況下颱風很難在海上穿過副高向北走。」在正常情況下,副高在 7、8月底會移至30~35°N間,上海位處31°N附近,恰好在副高範圍內。依上海市氣象局統計數據顯示,1979~2018 年期間,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整體活動範圍每10年約向北移動78±31公里,不僅颱風的平均形成位置北移,颱風達到生命周期中強度最強的平均位置也明顯向北推。
據中國氣象熱帶氣旋數據中心統計,從1954~2023年,全中國每10年的颱風數量並無明顯變化,但上海、山東及遼寧等3個長江口及以北地區,最近10年(2014~2023年)一共有11次颱風登陸,而過去數量最多的10年(1964~1973年),颱風才登陸5次。值得一提的是,在颱風北移之餘,登陸中國大陸的超強颱風也在增加。根據歷史數據資料顯示,在中國登陸的熱帶氣旋中,超強颱風占比呈波動上升,其中,1964年~1973年、2004年~2013年和2014年~2023年這3個10年的超強颱風占比超過 1.5%。最近10年,超強颱風的占比驟升至 5.31%,較前一個10年增長 3.57%。
[caption id="attachment_81102" align="alignnone" width="623"] 2024年9月16日颱風「貝碧嘉/佳」登陸上海,最大風力達14級,是上海75年來遭遇的最強颱風,逾千架航班取消。(圖/新唐人亞太台)[/caption] [caption id="attachment_81103" align="alignnone" width="661"] 2024年9月16日上海剛遭遇1949年以來最強颱風「貝碧佳」侵襲後3天,第14號颱風「葡萄桑」就緊接著後面而來,路徑與貝碧佳類似。(圖/中國大陸中央氣象台官網)[/caption]結論
世界經濟論壇(WEF)於2024年1月10日發布的《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提醒全球領導人,世局正受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衝突2大危機嚴重影響。全球的前景仍充滿著不確定性,面臨地緣、人口與科技以及氣候變遷等4結構系統性轉變。全球風險指一種一旦發生,就將對全球的GDP、人口或自然資源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潛在事件或條件。全球風險感知調查(The 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 GRPS)乃基於此定義,調查年度的全球風險。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突顯全球風險與危機的嚴重性,闡述這些結構性力量如何導致全球風險不斷攀升的過程。「極端天氣事件」仍持續列為短期(2年)風險的第2名。雖風險種類變化趨勢,短期內尚未進入前10大風險的極端氣候、全球生態系統變化、生物多樣性下降與自然資源短缺等極重大風險,都將在10年的尺度下名列前5名。
據2024年4月美國NOAA數據顯示,地球無冰區海洋溫度屢創新高,為熱帶氣旋提供大量熱能,颱風和颶風因而變多又變強。依上海市氣象局統計數據顯示,1979~2018年期間,西北太平洋上颱風的整體活動範圍,不僅颱風的平均形成位置北移,颱風達到生命周期中強度最強的平均位置也明顯北推。全球沸騰氣候越來越極端,近年非洲嚴重乾旱造成糧食危機,辛巴威繼納米比亞以獵殺野生動物求生現象,恐逐漸常態化。
面對氣候變遷與多重面向的危機考驗,都需要仰賴公私部門與跨國間的密切合作。總之,在面臨短期與長期的風險前景中,必須更明確地提高國家準備程度和密切加強全球合作。我們需要與全球各國緊密共同行動,開闢一條擺脫全球沸騰多重危機的道路,各國領導者必須接受全球沸騰風險的複雜性,並且根據平衡的願景積極採取緩解全球沸騰的適切行動,以創造更安全、強大且繁榮的共同未來。
作者張泉湧/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歷任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網路《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與《圖解大氣科學》第三版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