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光電爭議頻傳,許多毀農、侵害農漁民工作權益的爭議如雨後春筍般佔據媒體版面,加上弊案叢生,導致台灣人民對於綠能政策產生強烈的不信任感。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學者專家周二(24日)召開記者會呼籲經濟部,應積極進行跨部會溝通及在地居民利害關係人對話,確保能源轉型的過程能公正、不遺漏任何人,這也才是光電治理的核心環節。
地球基金會指出,經濟部能源署於8/6公告「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彙整我國光電發展現況與課題,也說明光電發展應遵循之原則及框架、政策推動的階段性建議方向,並以網路意見徵詢方式蒐集意見至9/30止,該會邀請大家多多上網表達意見,建立台灣能源轉型的社會信任。
地球公民基金會提到,能源用地白皮書(光電篇)1.0,是個好機會讓政府的綠能發展政策內容,進入一般社會大眾的視野,但若此白皮書有機會成為適當的社會溝通文本,使台灣的光電發展、能源轉型、產業淨零有機會在符合公正轉型的前提下,建立社會共識。
出席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黃子芸認為,該份白皮書缺乏全國用電需求、供給、電力基礎設施電網分佈、饋線容量的說明,及光電發展的必要性與利弊得失的評估說明,經濟部應持續推動白皮書2.0研擬更完善政策研擬與制度。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戴興盛則建議,在《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要求廠商認定某場址可開發階段,就先與當地居民溝通,並視影響程度舉辦說明會、公聽會或聽證會,落實在地居民、公民參與。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鄭泰鈞則指出,地面型光電經常與當地農業現況有落差,或執行漁電共生過程,沒有顧慮到漁民參與決策、規畫案場的權利。他建議開發地面型光電前,應實際調查現況、土地有無耕作事實,也要盤點當地農業發展歷程、農漁民如何看待未來農地使用與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