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分社社長 彭成平 天津報導
楊柳青古鎮,位於京杭大運河與子牙河之間,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便是物資與文化的交匯點。當地流傳著“先有楊柳青,後有天津衛”的說法,顯示出其在天津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楊柳青因水而興,成為漕運的重要樞紐,對於沿岸經濟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根據歷史記載,楊柳青的歷史可追溯至禹貢冀州,春秋時期屬於幽燕地區。隨著歷史的變遷,該地區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景德至元豐年間,因黃河潰口形成“三角澱”,當地河道湖泊匯流而下,得名“流口”。宋代時期,楊延昭沿界河建立“河濼防線”,並遍植蒔柳,最終演變為“柳口”。金貞祐二年設立“柳口鎮”,元末明初更名為楊柳青,現為天津市西青區的一部分。
作為南北東西漕運的首要樞紐,楊柳青曾是物資與人文交流的集散地。鎮中商鋪林立,外有帆檣林立,景色秀美,素有“北國江南”“沽上揚州”的美譽。元代詩人揭奚斯及明代作家吳承恩均曾以詩作表達對該地的讚美,顯示出其文化影響力。
楊柳青的文化底蘊深厚,運河文化、大院文化、年畫文化及趕大營文化相互輝映。其中,年畫文化尤為突出,楊柳青木版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這一民間藝術起源於宋代,興盛於明代,並在清代乾隆年間達到巔峰,形成了“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繁榮景象。年畫的製作過程包括勾、刻、印、繪、裱五大工序,色彩鮮豔、形象生動,深受民眾喜愛,代表作《蓮年有餘》更是家喻戶曉。
此外,楊柳青的大院文化也頗具特色。因漕運發達,商鋪林立,當地形成了獨特的大院文化。以“華北第一民宅”石家大院和“趕大營第一家”安家大院為代表的明清民居建築群,展示了北方民居的壯麗與精緻,成為楊柳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化的交融,使楊柳青成為歷史與現代交織的文化名鎮,展現出獨特的魅力。
圖片:彭成平 拍攝 資料提供:天津 毛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