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下稱:台博館)周一(23日)在官方臉書貼文指出,近日,宜蘭漁民於龜山島外海捕撈到活體龍宮翁戎螺,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台博館希望讓深海之寶生生不息。
台博館指出,1968年,台灣漁民在東沙群島附近首次發現龍宮翁戎螺。1969年,基隆漁船又撈獲,其中2枚活體送至博物館,並經由當時台灣大學林朝棨教授鑑定後於博物館展出,吸引了超過50萬人前來參觀。盛況空前,並曾帶動台灣貝類研究的熱潮。
台博館並指出,龍宮翁戎螺是目前最大的翁戎螺科物種,屬於野生動物,主要棲息於西太平洋深海,台灣多記錄於東北角。由於其外型與宮殿相似,因此有俗稱為龍宮貝。翁戎螺類的特徵為殼口具有一條細長的裂縫,長達貝殼周緣的一半,被認為是相當古老的形態特徵,對貝類演化歷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家族可追溯至寒武紀就已經出現於地球上。
不過據媒體報導指出,捕獲龍宮翁戎螺的宜蘭漁民似乎打算將捕獲的龍宮貝在網路上待價而沽,等買家收購。據悉,該隻活體龍宮貝最終以12萬元賣出,買主預定要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