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台灣國際人權影展盛大登場 用影像照見人權之路反思性別平權的多種實踐

銳傳媒/編輯中心 2024.09.20 10:20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2024臺灣國際人權影展」周四(19日)於台北光點華山電影館開幕,由菲裔美籍紀錄片導演雷蒙娜.狄亞茲(Ramona Diaz)的《粉紅革命》(And So It Begins)為影展活動揭開序幕,文化部長李遠、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策展人范情與閻鴻亞(鴻鴻)、開幕片《粉紅革命》導演雷蒙娜・狄亞茲等貴賓出席開幕活動。

今年影展由臺灣女性影像學會發起人范情及著名編導閻鴻亞(鴻鴻)共同擔任策展人,以「真相,在路上 凝視,在當下」作為影展主題,推出「性別平權」及「人權廣角鏡」兩大單元,精選10部海內外影展優秀電影作品,其中6部為台灣首映,探索當代女性(或性別)處境,透視在戰爭及文化歷史底下變動複雜的人權樣貌,涵蓋性別平權、戰爭人權、歷史正義、解殖與族群認同等豐富議題。

「台灣國際人權影展」由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自2017年開辦迄今,藉由影像推廣人權教育,已成為各式人權議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主影展活動除了在臺北及高雄舉行,還新增臺中場放映,滿足中部民眾的需求;並在聚落串聯活動之外,新推出人權短片甄選活動,提供入選者創作費新臺幣20萬元,鼓勵青年朋友透過影像創意帶起對於人權議題的討論。

策展人范情表示,希望藉由「性別平權」的選片,強調生活中無處不是性別,只是我們常常習而不察,忽視存在房間裡的大象。范情指出,這次影展15位導演中,有7位女性導演,代表在爭取人權、追求民主自由的路上,女性一直沒有缺席;策展人閻鴻亞(鴻鴻)表示,透過「人權廣角鏡」單元的選片,涵蓋戰爭下人民的困苦、媒體亂象、性別歧視、種族衝突與轉型正義等多元的議題,希望提供台灣在實踐人權、轉型正義路上的啟發與借鏡。

開幕片導演雷蒙娜.狄亞茲表示,她過去20年來都在拍攝紀錄片,在歷史的第一排做見證。她很榮幸被選為人權影展的開幕影片,這部片在世界其他地方受到不少民眾喜愛,期待臺灣觀眾能從影片中找到各自的感動。

文化部長李遠則以他與導演柯一正、鴻鴻等,在2013年推動「反核四、五六運動」的經驗提到,「電影工作者也是社會運動者,電影工作者也同時關注社會議題,這才是最珍貴的事」。如同此次人權影展就是以電影讓大眾看見包含戰爭、性別、校園霸凌等,關於社會共同關注的種種議題。李遠也特別推薦接下來即將上映的鍾孟宏《餘燼》、陳玉勳《大濛》等,也都同樣展現當代電影人關注台灣歷史、社會、人權的心境。

「人權影展呈現臺灣與世界共同的價值,對於此時此刻的臺灣是非常重要的」,李遠說,今年人權影展在放映外,加入了人權短片徵選,期許明年開始的人權影展能更擴大規模,在國際影展放映外,加入競賽單元,透過電影與世界溝通,讓人權影展成為台灣甚至整個亞洲最重要的影展。

人權館表示,「性別平權」單元將放映4部影片,透過影像深掘,揭示「真相」就「在路上」,其中包括紀錄片導演雷蒙娜・狄亞茲(Ramona S. DIAZ)的《粉紅革命》,影片記錄了2022年菲律賓總統選舉期間,女性候選人萊妮・羅貝多(Leni Robredo)與記者(同時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如何對抗獨裁政權鋪天蓋地的虛假訊息,以及社會上滿滿的性別歧視,從中看見女性草根的力量;透過一個法國白人女孩與非裔保姆之間的情感連結,呈現親子關係與種族、階級間的另種想像的《小嫉妒》;啟發自社會真實事件的《由宇子的天秤》,導演春本雄二郎在挖掘媒體黑暗面的同時,也犀利逼問社會在道德兩難下的選擇;臺灣導演蘇奕瑄改編自90年代學生為爭取創作自由而罷課的歷史事件的《青春並不溫柔》,在沸騰的時代裡看見青春與民主的微光。

 

熱門關鍵字:

國際藝術 藝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