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鱝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入極度瀕危(CR)等級,但國內相關資料仍然極為缺乏。為掌握龍紋鱝洄游移動生態及棲地利用情形,農業部水產試驗所分別在澎湖及雲林外海透過衛星標識放流南方龍紋鱝及無斑龍紋鱝各一尾,此為臺灣首次成功標識放流龍紋鱝,未來取得的資料將提供資源管理策略參考。 水試所說明,龍紋鱝被部分漁民稱為龍紋鯊,雖然名為「鯊」,但其實屬於軟骨魚綱鱟頭鱝科(Rhinidae)成員(註:之前的龍紋鱝科已經被併入鱟頭鱝科)。龍紋鱝體型較大,魚翅(背鰭及尾鰭)價格高,因漁業捕獲造成資源下降,加上該類群棲息環境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度大,容易因為棲地環境破壞及流失,使族群狀況更加惡化,因此華盛頓公約組織(CITES)已於108年將所有龍紋鱝物種列入需進行貿易管制的名單。 水試所進一步說明,臺灣的龍紋鱝主要出沒於臺中、雲林、嘉義及澎湖海域,過去因漁獲數量較多,除供國內食用消費外,亦提供外銷,或是以活體運送至國內、外水族館展示,但一直未有詳細的統計資料。為掌握與確保臺灣的龍紋鱝資源,水試所於112年起接受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委託進行相關研究,除加強其漁獲體型、生殖季節等之調查外,今年6月,分別在澎湖及雲林外海成功標識放流南方龍紋鱝及無斑龍紋鱝各一尾,希望透過衛星資料的回傳與解析,能進一步了解其洄游移動生態及棲地利用情形,作為擬定管理策略之參考,同時對瀕危軟骨魚類的保育做出貢獻。(照片/水試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