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的幾副對聯
夏俊山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佳節,一輪明月高懸天空,光瀉萬里,激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靈感,他們不僅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詠月詩,還留下了不少以明月入聯的佳作。例如晚請狀元張謇留下一千多副對聯中,就有不少與月亮有關的佳作,其中,有一些還留下了墨寶:
“舉手可邀月,飛花正麗春。” 此聯款識為:“萬臣先生雅正,嗇翁張謇撰。” “撰”表明:張謇不是抄錄,不是集句,而是原創。李白《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詩人以“舉手可近月”,極寫出太白峰的高峻。李白還有詩句:“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登上謝眺樓,詩人神思飛越,想乘風歸去,攬月入懷。其飛動健舉的形象,體現了豪邁的意氣,張謇“舉手可邀月”同樣有一股豪邁之氣。 下聯“飛花正麗春”,“麗”宜作使動理解。“飛花”使春天更美麗, 讚賞花透露的是自信。張謇撰寫此聯時未必在賞月,但是,如此豪邁自信,應該是在人生的高光時刻。
“持杯屬江月,散發據胡床。”款識只有姓名與印章,寫於何時,已難考證。上聯“持杯屬江月”,屬,通“囑”,與前一聯相同,講的也是“舉杯邀明月”。 下聯“散發據胡床”, “散發”與“束髮”相對,頭髮自由散開,表示自由自在的舒服狀態。孟浩然(689-740)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胡床自外國來,東漢時名“胡床”,隋以讖改名“交床”,唐穆宗時又名“繩床”。其形制為:床足斜向交叉,上施床面,稱之“交床”。有人認為大致類似帶靠背的大馬紮。此聯不是張謇原創,而是出自宋代陸遊的《追涼小酌》:“綠樹暗魚梁,臨流追晚涼。持杯屬江月,散發據胡床。苦蕒醃齏美,菖蒲漬蜜香。醉來呼稚子,扶我上南塘。” 張謇書此聯,不排除這是賞月飲酒時,興致所至留下的。
“明月常圓無晦朔,此泉何處覓寒溫。” 款識:豹君賢弟,張謇。上聯出自蘇軾《再遊徑山》,詩中有句雲:“白雲何事自來往,明月長圓無晦朔。塚上雞鳴猶憶欽,山前鳳舞遠徵璞。”“晦朔”指的是農曆月初(朔)和月末(晦),月亮不受時間變化影響,保持圓滿的狀態,以月亮的恒常之美,表達對不變之美的追求。張謇將“長圓”寫成“常圓”,“長”偏重于時間,“常”偏重於頻率。張謇與“豹君賢弟”不可能長廝守,但可以常相聚,一字之改,既表達了情誼不變,又切合實際情況。下聯出自蘇軾《余過溫泉壁上有詩雲直待眾生總無垢我方清冷》:“石龍有口口無根,自在流泉誰吐吞。若信眾生本無垢,此泉何處覓寒溫。” 溫泉從石龍口中流出,一吞一吐,並不受任何人控制,是自然流淌。禪宗的觀念“眾生本無垢”如果是對的,那麼泉水的寒溫對人又有什麼影響呢?下聯展現了蘇軾敏銳的思辨能力。泉水不受“控制”,“寒溫”不影響人,那麼,我們的情誼也應該不受時間、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這副集句聯是否有此含義?
“瘦影在窗梅得月,涼雲滿地竹籠煙。”款識為“季直張謇”和兩方印章。此聯繫詩詞摘句,摘自宋代 米芾的《無題》。張謇寫給何人,寫於何時,信息均缺失。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欣賞此聯。”瘦影在窗梅得月”,描繪了一幅月光下梅花孤傲獨立的畫面,梅花的瘦影映照在窗戶上,仿佛是月光與自然的交響樂章,展現出一種高潔與孤獨並存的意境。”涼雲滿地竹籠煙”,則進一步渲染了環境的清涼與幽靜,涼爽的雲霧彌漫在大地之上,竹林間似乎籠罩著一層輕煙,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作者以梅、月、雲、竹等自然元素為載體,傳達出一種超然物外的情懷和對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其中,梅的出現,表明此聯中的“月”不是中秋月,而冬日夜晚的月。
“招呼風月資談柄,結束雲山入畫欄。” 這是張謇留給後人一副集句聯。上聯是清人張鳳孫的詩句,下聯是清人張穆的詩句。中秋佳節,賞明月佳聯,觀狀元墨寶,人生一大樂事也!(圖:夏俊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