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威京小沈」的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是1980年代紅極一時的股市四大天王之一,之後他淡出股市,轉進房地產、石化、金融業等市場,並成為企業經營者,曾是商場上響噹噹的傳奇人物。「很敢賭、又有點狂」,是業界對他最多的印象與評價,隨之而來的種種大小爭議,他也不以為意,甚至以此為傲。
沈慶京先前即坦承,他這輩子最大的失敗作品就是京華城,甚至是「開幕當天就沒救!」個性不羈的他,常言勝敗乃兵家常事,男兒應戰死沙場,打算將京華城改建再戰商辦市場;沒想到這次卻捲入超高容積率弊案,因涉嫌行賄,日前遭到羈押,爭議狂人這回栽了大跟頭。
沈慶京坦承,這輩子最大的失敗作品就是京華城,在開幕當天因內部動線等問題,認為沒救了。(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京華城圓兒時夢想 購物天堂單日破50萬人次超風光
其實讓小沈翻車的京華城,曾是他最大的「購物天堂夢」。沈慶京回想起小時候,經常在大街小巷跟人起衝突、打架,所以他長大後,立志要蓋一座讓青少年安全遊玩的地方,是他建造京華城的初衷。他最自豪的是特殊球體建築,及球體與商場中間鏤空的「大峽谷」空間,「球體中還有手扶梯,當年多麼稀奇,靈感來自於山中的吊橋,走過去刺激但不危險。」
歷經10多年籌備,總投資金額約240億元的京華城終於在2001年10月開幕,為當時全台最大的購物中心、最大的球形建築體,還結合百貨、電影院、夜店,曾創下一天湧進50萬人次的紀錄,風光一時。
京華城結合百貨、電影院、夜店,曾創下一天湧進50萬人次的紀錄,風光一時。(資料照片/王傳豪攝)
開幕首日預感不妙 苦撐18年轉戰商辦市場
「開幕第一天,我就覺得大概沒救了!」但沈慶京說,開幕時他看到一堆人在擠電梯,商場動線又很亂,才發現電梯數量根本不夠,也沒地點增加,消費者上下樓不方便,人潮當然不會多。
在2019年底京華城熄燈儀式時,沈慶京說,「我對不起市民、鄰居、股東,我辜負他們的期待」、「京華城對我來說,是人生重大的挫敗、理想的幻滅」。
京華城2019年熄燈,沈慶京受坦言京華城是他人生重大的挫敗、理想的幻滅。(資料照片/王傳豪攝)
然而,沈慶京也不氣餒,在柯文哲市府時代,順利取得超高容積率後,立刻再戰商辦市場,將原京華城打掉重建為頂級辦公大樓「京華廣場」,於2022年10月動工,每坪開價上看200至250萬元,不僅創商辦天價,總銷金額也突破1600億元。
「小沈雖然經營績效平平,但很擅長想方設法、善於快速變通,或在模糊地帶打擦邊球」,商場人士這麼看。
低價買地天價賣樓 以小搏大煉土成金
「京華廣場這個套路手法,就跟威京銷售的豪宅陶朱隱園完全一樣。」業界人士說,不論是陶朱隱園或京華廣場,土地都是沈慶京在30多年前以十多億元購得,由於手握精華土地,房地價又歷經過一段狂飆期,等於沈有籌碼優勢,可一再以小博大,甚至「左手換右手」,再搭配創造天價的話題,若順利完銷,等同這煉金術就大功告成了。
舉例來說,2019年京華城第4度標售,底價342億元,相較首次標售的380億元打了9折,最後竟由威京集團的關係企業、中石化旗下的鼎越開發,以372億元標得,創下國內商用不動產標售金額最高紀錄,除令業界訝異,也引發外界質疑是「左手換右手」。
京華城已拆除,正在興建商辦大樓。(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不僅如此,鄰近京華廣場的南京東路新建案,每坪也才150萬元上下,而比住宅價格略低的商辦京華廣場,現在每坪竟然開價200萬元以上,也是史無前例。
陶朱隱園創豪宅天價 台北新地標賣1戶賺8戶
但只要對比前身為亞太會館、位於信義計畫區的旋轉豪宅陶朱隱園,就可略知一二。陶朱隱園已完工6年,迄今卻只出現過一筆成交紀錄,即是由威京集團旗下承耀公司,砸下逾18億元買進,每坪單價逾600萬元,大幅改寫豪宅新天價,也讓業界再次見識沈慶京創造價格的本領,以達房價「定錨」效果。
陶朱隱園不僅改寫豪宅新天價,更成為台北市新地標。(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不輕易放手,越養越大,也越賭越大」,市場人士說,擅長打造地標話題建物的沈慶京,為何這麼敢賭、還不急著賣?就是自恃當年土地成本夠低,就賭哪天只要出現買家,賣1戶等於賺8戶。
「左手換右手」合法炒樓 京華城栽跟頭前途未卜
對此,沈慶京先前也有解釋過什麼叫「左手換右手」。他舉例說,就像哥哥有物件想賣,就只能賣給外人、卻不能賣給弟弟?或賣給弟弟就一定要便宜?這什麼道理?況且京華城是公開標售,一切都合法合規。
至於陶朱隱園,「任何關係企業在有優惠的情況下,當然要先買啊,是不是定錨?這是享受股東優惠價啦,那優惠價也一定又跟左手右手有關囉。」他還補充說,「陶朱隱園是藝術品,怎麼跟一般房子來比價格,以後說不定每坪1千萬耶。」他真心祝福,以後買到這房子的人,是可以世代傳承的,如果有一天後代急需用錢想賣掉,那這藝術建築,應該會是在藝術市場拍賣。
每每話題都能挑戰社會觀感的沈慶京,這回能否全身而退?未來是否還能再起?眾所關注。 (責任編輯:殷偵維)
沈慶京因京華城容積率案遭羈押,這次能否全身而退,引外界關注。(資料照片/陳愷巨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