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俊山
記得兒時,中秋節過得很隆重。那時候家裡窮,改善生活,只能燉個雞蛋什麼的。要想有好吃的,.春節之後,就數中秋節了。
中秋節是一個全家人團圓的節日。傳統風俗,“寧留女一秋,不留過中秋”,已經出嫁的女兒,娘家是不會留在家裡過中秋的。母親帶著我,給外婆送過“中秋禮”後,在中秋節這一天,一定會在家守著,鍋前鍋後地忙活,一邊準備團圓的晚餐,一邊等父親回來。父親在縣城工作,平時無論多麼忙,中秋節這一天,也必定要回家,他不光帶回月餅,還要幫母親殺鴨子。
老家地處裡下河水鄉,河流如網,養鴨子有著天然優勢。有的生產隊有鴨場,平日裡有專人放鴨。多數人家會散養幾隻鴨子,我家就養了七八隻。這些鴨子早出晚歸,自己覓食。中秋前後,食物豐富,鴨子正肥。母親膽小,殺鴨子下不了手。這活只有父親回來才開始著手。父親會挑一隻最肥的,逮住,殺好,拔毛,打理乾淨。接著,父親會在鴨子的肚子底下橫開一個小口,把內臟摳出來,再把糯米、肉丁兒、香菇丁兒和生薑、蔥等配料塞到鴨肚裡,並把切口縫起來。母親說,這叫“八寶鴨”,用文火煨爛後,肉酥湯肥,打你的嘴巴,你也捨不得丟!
母親燒的八寶鴨確實好吃,一直是我家的“傳統菜”。記得有一年中秋,母親一早起來,忘記關兩隻鴨子等父親回來殺。父親回家後,見鴨子全在河裡,就一邊“魚瞧瞧、魚瞧瞧”地喚,一邊用稻穀引誘,可鴨子就是不上岸。母親說:“實在不行,就明天殺鴨子吧。”奶奶在一旁搖頭:“晚上祭月,沒鴨子不行。”由於奶奶的堅持,母親只好借來小木船,和父親一起趕鴨子,抓鴨子。
為什麼明天殺鴨子就不行呢?我好奇地問父親,父親說:元朝的統治者來自蒙古,漢族人把他們叫做“韃子”。這些韃子兵(元兵)南下後,四處橫行,到處殺人,老百姓恨之入骨。後來,人們就利用中秋贈送月餅的機會,在月餅餡中央夾帶起義通知:“中秋夜,殺鴨子(韃子)!”這一夜,大家齊心合力,殺了不少韃子兵。鴨子和“韃子”在海安話中發音相近,此後,每逢中秋節,殺鴨子也就成了民間習俗……
原來殺鴨子過中秋,不僅是為了一飽口福,還是一種感情的寄託。這天,父親殺了鴨子後,母親點起柴火,煨起了“八寶鴨”。香氣很快在廚房裡彌漫,循著飄香的氣味,我跑到廚房,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鍋臺,一會兒就問:有沒有熟呀?可以想像,我准是一副垂涎三尺的可笑神情。
晚上,皎白靜謐的月下,一家人圍坐在院子裡,擺著的大桌上,放上香爐、燭臺,還有月餅,藕、芋頭等祭品,來供奉月光娘娘。老家的中秋節有吃鴨子、藕餅、芋頭等食品的習俗。鴨子就不用再說了。月餅則是又圓又滿,象徵圓圓滿滿、團團圓圓。藕是絲絲相連,象徵永不分離。芋頭有毛。毛芋頭,據說是指“毛子”的頭。“毛子”也就是“韃子”,同樣與反抗異族統治有關。這樣的儀式,是老家普通農民們樸素的祭月情懷吧。等拜祭完了,一家人就可以盡情地享受著美味,暢談農事了……八月的微風習習吹來,煤油燈的火苗跳動著,搖擺著,像是片片紅光在歡快地舞蹈,每個人的心裡都暖暖的。
老家鄉的中秋節,給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記憶,而傳統的祭月儀式的中斷,是在文革之初。當時,“破四舊”的大潮湧起,堅持“老輩人留下的規矩”的奶奶也不敢多說什麼,只是說:“過中秋了,殺只鴨子過節吧,咱們要聽毛主席的話,月光娘娘就不去管她了。”
奶奶的感慨言猶在耳,父親抓鴨子的情景也如在眼前,遺憾的是,奶奶和父親已經去了另一個世界。中秋,這個飽含著親情的團圓佳節,我只能和母親、妻子、兒子、兒媳、孫女一起,四世同堂一起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