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第35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 駱維道.邱坤良獲獎

客家電視台/陳郁心 林敬祐 臺南.臺北 2024.08.30 13:30
第35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音樂類得主駱維道,以亞洲民族音樂為素材,創作本土化聖樂逾60年,在這過程中,也發現客家音樂特別之處,另外一位則是潛心研究、記錄臺灣戲曲,獲戲曲表演藝術類的邱坤良,帶您來看到他們的故事。 搖著阿美族鈴鐺配樂,搭配的不是臺灣原住民的木鼓,而是較為輕巧的印度手鼓,將這些樂器揉合使用,編寫跨族群曲風詩歌的人,是他,駱維道。 第35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 駱維道:「音樂創作現代化,不能等同於模仿西方傳統化。」 駱維道是牧師、是作曲家,也是至今臺灣最資深的民族音樂學者,1960年開始田野採集傳統音樂,足跡遍及,日本、菲律賓、印尼等亞洲多國,哪裡有亞洲音樂、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也因此自嘲是「亞洲音樂的乞丐」。 臺南神學院院長 胡忠銘:「駱牧師他的專長是民族音樂,不過他所涉獵的是,不只是臺灣的民族音樂、是全世界的。」 駱維道昔日學生 閔凱翊:「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找臺灣人的自我認同,臺灣人的角色是什麼,那我覺得駱老師就是在音樂上一個,最讓我看見,哇 他把臺灣的音樂的品牌,做成這個樣子。」 跳脫西方和聲,堅持創作專屬於東方旋律的聖歌、聖詩,目前累計作品已不下300首,對創作亞洲聖樂情有獨鍾,起因於看見美國黑人文化的特別。 第35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 駱維道:「就是音樂劇,裡面唱的歌都是用黑人靈歌,我必須要用黃人的靈歌,因為我們是黃人嘛,但是我們沒有啊。」 不論族群,都可以用自己的母語傳唱聖樂,一直是駱維道堅持的價值,也因此這本耗時10年編寫的《聖詩》,也有客語版本,當中收錄至少18首,有客語字、傳統曲調製作的客語聖詩,素材也全來自駱維道,1980年代在新竹、苗栗一帶,採集的客家山歌仔、平板、老山歌。 第35屆傳藝金曲獎特別獎得主 駱維道:「客家其實他們做得很好,他們很早就,就開始發展的客家的音樂,我也錄到他們那個客家的合奏,哇 真的很感動,好像是那個弦樂四重奏。」 「第35屆傳藝金曲獎,戲曲類表演特別獎得主,邱坤良老師。」 同樣為傳藝金曲特別獎得主的邱坤良,則是臺灣戲曲研究先驅,出版逾20本專書,對臺灣戲曲記錄保存、培育研究人才,有著卓越貢獻,兩人均在民間默默耕耘,為臺灣傳統藝術文化奠定深厚基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