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是全球單一病原引起最多死亡的傳染病之一,為了響應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2035年終結結核病的願景,潛伏結核的治療已成為全球防治結核病的首要任務之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黃虹綾結合人工智慧(AI)技術協助選擇開立潛伏結核感染處方,追求以安全、適切的個人化處方提升治療完成率,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圖說:黃虹綾2023年也曾榮獲王民寧獎肯定。(圖片來源:高雄醫學大學提供)
潛伏結核感染是指一般人感染結核菌但尚未發病、不具傳染性的階段,但當宿主免疫力下降時,潛伏結核可能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進而引發大規模傳播。為減少高危險群發病的機率,WHO建議進行預防性抗結核藥物治療,處方目標在於使被感染者能舒適且無副作用地完成治療。目前短程治療方案已成為潛伏結核治療的主流,其中3HP速克伏是最廣泛使用的短程處方,然而,由於該處方常引發全身性不良反應,如類流感症狀、蕁麻疹,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休克,使患者對預防性治療的恐懼增加,治療因副作用導致的中斷率也隨之提升。
黃虹綾以「追求適切的個人化安全治療」為目標,利用AI來協助潛伏結核感染的處方用藥選擇,結合藥物使用後副作用表現型及宿主服藥前後的基因表現型,使用AI計算建立以血液轉錄體為基礎的模型,得以在服藥前預測發生全身性不良反應的機率,進一步與個案討論找尋適切的藥物,降低藥物副作用的發生率,讓治療過程更安全,以提升完成治療率。
榮獲吳大猷先生紀念獎肯定,黃虹綾表示很幸運一路上有許多貴人相助,榮耀是大家共同努力來的。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前院長鍾飲文、高醫大醫學院院長盧柏樑、台大教授王振源,是她研究之路上的伯樂。她就讀交大時的恩師包含已故的楊昀良教授,是她研究生涯的啟蒙者;此外她也在交大楊進木教授指導下,進行AI跨領域研究,共同發展可應用的臨床檢測工具。正是這群師長的熱情提攜,讓她能保持熱忱與耐心,堅定的走在研究之路上。
圖說:盧柏樑(左)、王振源(右)是黃虹綾從事研究之路的貴人。(圖片來源:高雄醫學大學提供)
她也特別感謝高醫校院提供自由開放的研究環境,讓她在繁忙的臨床工作之外,仍能有機會進行跨校、跨領域的學術研究。她將結合校院的豐沛資源及跨校合作的力量,未來持續應用AI 在肺部感染症的診斷及治療。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余明隆表示,「吳大猷先生紀念獎」旨在獎勵42歲以下的優秀青年研究人員,高醫大也設有青年講座學者獎勵辦法,就是為了鼓勵在教學或研究上有傑出表現的優秀青年學者,很高興看到年輕後輩不只專精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更結合跨領域的研究自我突破,獲得獎項肯定,學校也會盡全力在教學、研究、臨床上做大家最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