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十六、七歲的大男孩們,腳上繫著五顏六色的小氣球,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上玩起踩氣球遊戲。他們嘻笑喧鬧驚呼吶喊,既要提防身邊玩伴踩破腳上的氣球,又興致勃勃地趁隙伸腳去襲擊他人。在這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帶著平時課業壓力沉重的高中生們離開窒悶的教室,暫時享受無目的性的歡樂。這一大群跳躍飛舞閃躲衝撞的年輕身影,實在太引人注目了,廣場上逐漸出現圍觀的群眾,一位外國遊客禁不住好奇心用英文問學生們:你們在進行一種民俗活動嗎?男孩們聞言大笑:No No No,Just for fun!
說得真好,Just for fun!就只是好玩,一種單純的遊戲,一段輕鬆的時光。
數年後我離開那所學校,來到另一間聚集更多聰明出色男孩們的學校任教。某次班會課,我又玩心大起,為學生準備了許多彩色小氣球和綁繫用的橡皮筋,想再次炮製一次Just for fun 的踩氣球遊戲。遊戲才開始不久,我便發現氣氛有點不同,這群優秀男孩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求勝的慾望和不服輸的氣勢,他們的呼喊少了開心的嬉鬧,多了激烈的叫囂,旁觀的我不禁擔心起來。就在一個學生掉落的眼鏡被踩斷、另一個學生的腳踝不慎被拐踩扭傷後,我終於制止他們繼續玩下去,用導師的權威宣告遊戲結束。
我有點不解、甚至微慍地問他們:只是個遊戲,好玩而已,有必要爭得你死我活嗎?那個眼鏡被踩斷、損失不貲的男孩告訴我:「只要有勝負,就是一種競爭;只要是競爭,就有輸贏。要嘛就不要玩,要玩就要用盡全力。」看著他認真的雙眼,我突然意識到某些我始終不曾真正弄清楚的關鍵,關於他們這一群男孩如何在升學路上大步前行,終於在十五歲時聚集在這所學校的關鍵——競爭、好強與不服輸。
這個想法在另一次不經意的小事件中再次得到印證。
曾經有段時間,我女兒迷上手機上的「知識王」遊戲,遊戲中有各個領域的知識問題待玩家搶答,玩家不僅要知識豐富更需眼明手快。當時年紀還小的她常要我在旁邊一起陪她玩,在她遇到不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及時給予救援。某天放學後她到學校等我下課一同返家,因我還在教室裡處理事情,她便趁著等待的空檔開始玩「知識王」搶答。「媽-媽-這題這題,答案是什麼?」我無暇顧及她的求助,搪塞她:「問哥哥他們!」教室裡幾個還未離去的學生,被她的叫聲吸引,紛紛圍在她身邊一起作答。
不久後,我聽見他們一起驚嘆:「啊!我們全都搞錯了!」原來他們遇到一題:世界上湖泊多的國家是?所有人都認為是芬蘭這個千湖國,但答案並不是。至於正確答案是什麼,因為遊戲問題一道一道接續而來,他們也暫時無法細究。等遊戲結束我也完成手邊的事後,我帶著女兒要離開教室時,一個男孩走來告訴我:「老師,那題湖泊最多的國家答案應該是加拿大。」「啊,你怎麼知道?」「因為我剛才查了資料。」就在大家都忘了此事,遊戲已曲終人散時,他去追根究柢了,「我覺得要找到答案,我不想弄錯。」面對不知道的事有想要弄懂的心,這也是一種好強與不服輸吧,是這樣的競爭心理,讓他們比同年齡的人表現得更出色的嗎?
因為不服輸而讓自己更有能力,藉由好勝心迫使己更強大,而這樣的競爭心態好嗎?我們都聽過「鯰魚效應」:在滿是沙丁魚的魚槽中放入一條精力旺盛東游西竄的鯰魚,會使所有原本毫無活力不願意動的沙丁魚開始不停游動以躲避鯰魚這個天敵;你也許聽過「紅皇后理論」:《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對愛麗絲說「妳必須用盡全力地跑,才能停留在原地」,這看似沒有邏輯的話其實是指我們永遠不能停下來,因為後面有人不斷在追趕,我們若要獲得一個「停在原地喘息的機會」,大前提是必須在停下來之前不斷奔跑不斷前進。不論是「鯰魚效應」還是「紅皇后理論」,在在都顯示有壓力才能進步,有競爭才能保有優勢。企圖超越競爭對手或是假想敵人,基本上都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早就留在基因中的天性。
這段時間我正在訓練兩位參加國語文競賽的演說選手,我發現若將兩位學生的訓練時間分開,他們只能知道自己的演說內容及台風儀態時,那麼他們的表現僅能說是一般水準;但當我讓他們同一時間一起訓練、互相觀摩時,某種無形的比較會激發他們的好勝心,讓他們的表現遠遠超出平常自己一個人練習的時候。那麼,這樣的競爭心態不好嗎?
有趣的是,若從文字的源頭來看「競爭」這兩個字,甲骨文中的「競」,最初應似象兩個「人」(或是「大」)頭戴飾物並肩奔跑之形;而甲骨文中的「爭」,疑似作兩隻手一起拖動犁耙耕作的樣子。若此兩字最初摹畫的形貌真指此意(我願意相信的確是此意),那麼競爭就不單單只是一種促使自己進步的動力、一種強迫自己不要輸的壓力,而更可貴的是其中蘊含的互助、陪伴、共享、雙贏。
想想,一個可敬的對手就在你身旁與你一起向同一個目標奔跑;一位得力的夥伴協助你拖犁耦耕,讓所有的事都可以Just for fun!難道不是件浪漫又使人安心的事嗎?
作者
水日光
本文章來自《桃園電子報》。原文:副刊/關鍵字之八——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