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專欄】台灣稻米政策須全面翻新!

銳傳媒/李武忠 2024.08.07 16:34

 

稻米是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主要主食,也是台灣最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儘管消費者對一般稻米消費量降低,但是由於消費者對健康和保健的日益關注,全球對特種米(specialty rice)的需求反日益增加,特種米可分為三種主要類型:香米(如印度香米和茉莉香米)、糯米和色素米:隨著人口高齡化,罹患慢性病比率增加(在東南亞超過9,000萬成年人被診斷出患有糖尿病),機能米(如低升糖指數GI米)有助糖尿病的控制;含高抗性澱粉米;富含類胡蘿蔔素成分的黃金米等),廣受歡迎,卻也曝露出機能食品管理法規的鬆散。為此,重要稻米生產國(如印度、越南、泰國)正積極調整其稻米產業政策,越南政府政策支持稻米產業轉型,將重點從數量轉向質量,從糧食安全轉向食品安全,從供應驅動轉向市場驅動,以順應國際趨勢。

早期有不少國家也曾採行保價收購措施,在面對國際規範約束、產業發展及消費需求之下多已改弦更張。例如日本在1998年取消保價收購措施後,歷經多次政策調整,採取一系列積極且多元的作為,不但保障農民收入、提高競爭力(出口高品質米)同時也兼顧產業的韌性及持續發展,使日本稻米產業多年來處於供需均衡情況,進而可依循市場價格購買庫存米;近年來日本政府還為出口導向的稻米生產提供每公頃40萬日圓(2,850美元)的補貼。歐盟則在直接給付政策之下,制定交叉配合事項(配套措施),農民必須符合門檻才可領取補貼,在農民收入獲得保障同時,產業也能持續發展也更具競爭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74490" align="alignnone" width="500"] 台南16號 臺南越光米-弘昌碾米廠[/caption]

遺憾的是,近日國內的稻米議題卻集中在該不該調整公糧收購價格,同意與反對雙方所提出的主張和理由,皆有不足之處難以服眾。例如習於大撒幣的農業部,竟然大力反對直接調高公糧收購價格,並堅持續推「1集2轉3加3」,「1集」為鼓勵公糧農民加入集團產區,加碼獎勵金每公頃1萬元,種植優質品種獎勵金提高至1萬3千元,並鼓勵集團產區拓展外銷。「2轉」為加強推動旱作雜糧措施,包含第1期作針對易缺水之水庫灌區及雲林高鐵沿線顯著地層下陷區,轉旱作節水獎勵金提高每公頃2萬元,第2期作針對原種稻土地,經輔導轉種植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之轉(契)作作物及地方特色作物者,加碼不種稻轉作獎勵每公頃1.5萬,以上農民若與集團產區契作,則可再加碼每公頃5千元。「3加3」係為推動水稻收入保險優質加強型目標價格至少加3元,增加對種植優質稻米的農民收益保障,加強產業風險韌性,促進稻米產業升級,同時開發多元米糧加工品,強化行銷量能,增加食米量,加強米糧加工品外銷,預計整體政策目標3年內,每公斤乾穀價格提高3元以上。

上述方案中有不少措施其實已實施多年,外界對這些措施的實質效果,存在不少質疑,此次是在既有基礎上加碼,許多問題依舊,例如目前政策誘因都是根據面積給予給付,可能產生契作面積增加,但產量卻沒有明顯提升的情況,只能產生轉作效果,又採取齊頭式的補貼,對自給率提高效果有限。「1集2轉3加3」效果難料,若3年內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誰來負責?屆時長官拍拍屁股走人,農民該自認倒楣?是以多數農民還是期待能立即調高公糧收購價格。

鑑於國內物價及稻米生產成本上升大幅上漲,而公糧價格已多年未調漲,適度調高公糧價格尚稱合理,問題在於該調漲多少應該依據科學證據,而不是「漫天喊價,就地還錢」,它同樣須有配套措施,否則不但對農民所得支持效益有限,也只是短期效果,反增加國庫的負擔,亦非良策。

隨著國人飲食習慣轉變,國人消費稻米的數量已大幅減少(2022年,國人每人每年消費白米數量43公斤,較2011年的44.9公斤減少4.2%),已呈現供過於求的現象,導致市場價低,農民繳交公糧意願高,實際收購數量及經費經常超支,增加國庫負擔,確實需要調整稻作生產規模、區域和面積。

為應對極端氣候,區域政經紛擾,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消費習性轉變等等,台灣的總體稻米政策(包括:種稻面積,區域,品種,品質,存糧,智慧物流,產品多元化,優質品牌,保險,補貼,病蟲害…)確實到了須全面檢討革新的時刻,並務實透過智慧農業及AI來跟上國際腳步!

熱門關鍵字:

台灣 專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