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曾貴海,他不僅是一名胸腔科醫師,還是一名社會運動家,經歷豐富的他,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化成筆下每個鏗鏘有力,愛鄉愛土的文字,曾貴海也曾經說過,詩人是他最想選擇的身分,藉由詩傳達臺灣的心聲,和探索臺灣人的集體意識,而作品屢屢獲得國際大獎,也連年改編成音樂和劇作。 「一粒炸彈炸開血緣个地雷,有人再問我係麼个人,我還係講客家人。」 畫面感十足、撼動人心的文字,凸顯對自身的客家認同,醫師曾貴海妙手回春,也用筆下文字治癒人心。 已故詩人醫師 曾貴海:「因為我寫很多族群,不過我們客家、有反抗可以,有反抗才會有存在,有存在才會有愛。」 「夜合,獻分妻同客家婦女,日時頭,毋想開花,也沒必要開分人看。」 把詩寫在大地上,曾貴海的創作跨越族群,他曾經形容詩像大河一樣,創作過程中要抓住岸邊,不要暴衝、才能細水長流,流出社會和詩的韻味。 屏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鍾屏蘭:「我們說史料文獻裡面有記載,但是他用詩歌的方式寫出來,講起來這就是一種,詩人的很深刻的用心。」 「日時頭,毋想開花。」 描摹客家女性的刻苦,從夜裡開始綻放優雅香氣,曾貴海的詩作也被搬上舞台,有別於以往的形式,朗誦出文字的立體感。 劇場導演 吳維緯:「你可以把它當成一本書來看,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個演出來看,你也可以把它當舞蹈來看,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首歌來聽,所以不同種的閱聽方式,產生了立體感的詩篇。」 歌聲娓娓道來對客家和土地間的情感,曾貴海的詩作和填詞,一直都是客家音樂人的心頭好。 「羊尾仔,閒閒靜靜,飛來飛去。」 已故詩人醫師 曾貴海:「我們客家人的勞動生活,我們客家人的地方的庄頭的景色,對客家人的古蹟、古早東西。」 山狗大後生樂團主唱 林鈺婷:「真的他可以看得到、感受得到,曾醫師他對家鄉、對客家、對社會、對生命,這樣很深刻的描寫。」 「讓城市不再成為鳥籠,流暢的交通連接亮麗的街道。」 詩作細膩又堅韌有力,超越文化屏障、感動國際,成為「厄瓜多惠夜基國際詩歌節」,首位獲獎的亞洲詩人,甚至被推薦角逐諾貝爾文學獎,讓全世界因為曾貴海的文學,和臺灣相遇。 前客委會主委 楊長鎮:「感謝曾醫師他這一生,不但只有寫作,一生從事文化運動,一生從事這個社區運動,環境運動、客家運動,也讓他的創作能作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人,共同心靈的表達。」 駐日代表 謝長廷:「曾貴海我在做高雄市長的時候,他給我、他是一個綠色保存,非常堅持這個環境,也常常批判我,非常尊重他。」 跨足醫界、文壇、演藝圈,創作飽滿情感、關懷世界,即使離開人間與世長辭,各界仍相信曾貴海的創作之旅,還在繼續 「我是詩人,我是臺灣詩人,曾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