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洪萬隆專欄】對時代思潮的演變保持敏銳

銳傳媒/特別報導 2024.08.06 15:05

朋友們聚會聊天,時常會聊到一個話題:「希望兒孫們成為甚麼樣的人。」

我通常會毫不遲疑地說:「希望他們能夠自在地把握每一天,認真地、快樂地生活,最終能成為一個有尊嚴、有成就感的人。」

能夠把握當下快樂地、及時地做一些該年齡當做的事,是我的遺憾,恐怕也是很多人的遺憾。

我,很希望會跳舞,但年輕時跳舞是被禁止的;很希望能常去釣魚,但年輕時釣魚是母親禁止的;很希望能常去看野台布袋戲,但小時候看野台戲是學校禁止的;很希望能躺在海邊的岸邊看雲,這一點我倒是自由地做到了,也成為現在豐富的回憶之一……………

過了年輕那段歲月,很多人可能有些遺憾,腦際常飄過:如果能再年輕一次....如何、如何…….一定要騎著單車從山坡上直衝而下,感受追風逐月的快樂;十六歲就要揹起行囊,找幾位死黨徒步環島;十八歲就要轟轟烈烈談場戀愛,不會錯過遞紙條給隔壁教室那位女生的機會……

總要活到有些年紀,人才會瞭解,其實什麼事也不必趕著去做。真正沒有遺憾的人生,是在每一個年齡階段,就做那一個年齡該做的事,不著急也不落後。及長,回頭審顧,只要不曾遺漏什麼快樂,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追悔了。許多年輕時以為偉大的東西,有一天在追求到手之後,卻發現不過爾爾。反倒是當時認為不值得一顧的小事情,會回來日日夜夜啃蝕著我們的心。

忽然想起大一英文唸的一篇文章〈If I were a freshman〉,我們這一生是追不回大一的慘綠光陰了,年輕時未完成的心願,也不可能再實現了,但是,我們卻可以讓下一代更豐富的導引。我們可以幫助小孩子們學習做每一年齡階段該做的事,不必一心追求看起來偉大的東西,倒是心裡的小願望,不能輕易讓他溜走,要悄悄去實現。接受自己的年齡該有的愚昧、限制和快樂,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

一句智慧之珠說:「生命若不是現在,那是何時?」如果您問我一百次:「你想送給兒孫們什麼禮物。」

「想送給他們一個自在生活『今天』的錦囊。」我回答。

七月下旬給了一場演講,談〈生活中的美感經驗〉,我說:美感是一種情感反應,無關道德,是發自內心的直覺,而且正負兩面情緒皆能產生美感,不只是光輝燦爛的、功成名就的、甜蜜愛戀的才有美感;有時候失敗的、灰心的、沮喪的、挫折的、驚奇的,帶點憂鬱的更能觸發一片令人悸動的美感。回想一下,一些刻骨銘心的歌曲如〈First of May〉、〈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把悲傷留給自己〉、〈昂〉,理察·克萊德曼(Richard Clayderman)的一些鋼琴演奏曲,甚至戰鬥意志高昂的〈孤勇者〉、〈可聽見人民的吶喊〉(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等,再如文學巨著《百年孤寂》、《西線無戰事》、《安娜·卡列尼娜》等聽著聽著、讀著讀著,就有令人窒息的感動,那是美感。認真的感受每一個觸發感動的片刻,久之,美感將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美感當然是可以培養的,我給的建議是「找時間沉思」,沉思時冥想進入歷史上其他時期、時代、紀元、文化,與各時期的偉人對話,嘗試理解他們的生活與想法,例如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對於藍色情有獨鍾,明朝時為何喜歡彩繪陶器(明代前中國瓷器以素瓷為主)等。當我們對那時期的精神,或稱作時代思潮,變得很敏感,我們也會對此刻的、當代的精神越來越敏銳。對時代思潮的演變保持敏銳,有助於我們內心深處的直覺,也就是美感觸發的根本(例如文藝復興「藍」發展成現代的品牌特色「第凡內藍〔Tifany blue〕」。)這是頗為複雜的問題,我們找時間再進一步討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