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李慶平先生訪問紀錄》書評 /魯云湘

台灣好報/ 2024.08.04 23:07

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李慶平先生,致力於兩岸和平交流,與穩定關係發展,是一位極具動見觀瞻的檯面人物。如今,中研院近史所《李慶平訪問紀錄》的出版問世,末進與吾輩得以經由此書,深刻感受認識,中華民國,在先賢先烈的犧牲奉獻和苦心經營下,能平穩的發展茁壯。

筆者於拜讀此訪問紀錄後,深感李老前輩,對近期及現世兩岸關係之觀點,實乃苟同。鑒於此,就其第四、五、六篇,有關兩岸會談之內文,斗膽以後生晚輩之觀點,評論兩岸至今的風雨飄搖。

「九二共識的一個中國原則」

九二共識代表兩岸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名詞,也是影響兩岸至今的重要名詞。其實在當年,並非是兩岸官方所訂定的,而是媒體為了方便群眾記憶,並且冠上「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八個字,以象徵之後兩岸在處理雙方事務上的認知。

雖然,九二共識為兩岸之間的交流奠定基礎,但具體內涵上仍存在分歧。其核心在於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對於“中國”的定義,是各自表述的。

中華民國憲法定義下的中國,應指1912年成立迄今之“中華民國”,其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目前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及所屬外離島地區。臺灣固為中國之一部分,但大陸亦為中國之一部分。

這點與大陸所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不同,其認為的中國,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臺灣則為中國自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為了避免陷入前述的政治性問題,當年會談後,藉由這種模糊的共識,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岸的緊張局勢,使兩岸進入和平發展,並以事務性為原則進行談判,而不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所謂的事務性議題,則是有關經貿、金融、教育、文化、藝術、體育、觀光、媒體及人員來往等各項交流,即便中間因兩岸關係曾有起伏,但仍持續進行至今。

「如今的兩岸關係」

然而,在當今執政黨政府的“去中國化”政策下,並且透過媒體傳播之力,摒棄中華文化傳承本為臺灣的事實,卻未重新定位所謂的臺灣文化,導致臺灣上下幾代人的文化錯亂,也讓大陸趁此機會自詡為中華文化正統。

同時,反觀群眾的日常生活中,亦將大陸慢慢改口為中國。因此,已有不少年輕一輩,逐漸淡忘中國一詞的定義。每每問年輕人國家名時,聽到的早已不是中華民國,而是“台灣”。對於九二共識的認同度,也逐漸下降,部分政治勢力甚至完全否定其存在。

自2010年代,國際社會開啟了所謂的美中戰略競爭(又稱:美中對抗)。這也導致兩岸關係目前處於一個非常複雜且敏感的階段。隨著大陸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臺灣內部的政治環境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蔡英文政府時期,對於九二共識採取的原則為:一中原則、一國兩制,顯示出態度更加強硬,這也使得兩岸之間互信基礎進一步削弱。

再者,兩岸關係的緊張局勢,不僅侷限於政治因素,還包括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考量。大陸在臺灣周邊的軍事活動頻繁,無論是虛張聲勢還是實實在在的威脅,都對其構成了巨大的壓力。這也肇致新任總統賴清德於就職演說時,強調臺灣地區對於當前的國際社會及地緣政治而言,是作為對抗“中國”的一個民主典範。

此番言論,讓人不禁感嘆、唏噓,當年一代先賢們為兩岸的努力,已隨著賴總統的言論,付之流水。

「文化交流仍是穩定兩岸的關鍵」

已故之汪道涵會長強調「兩岸之道,為和與合」,其未來,不應為戰爭,而應是和平。並主張兩岸「不應一方壓迫另一方,一方吃掉一方,一個統一的中國,是要共同討論的,一個統一的中國,是需要雙方共同締造的。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一個中國,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要靠兩岸同胞,共同締造一個更加文明、民主、繁榮、富強的新中國。這不是一方強加與另一方,臺灣與大陸是統一的主體,是平等、不分主次的。」

至於如何締造和平?關鍵仍在於雙方文化交流。臺灣民族由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與外省族群等五者為其主體。即使有所謂的閩南沙文主義存在,不可否認的,我們仍深受中華文化之影響。

但近年來,大陸逐漸推廣閩粵地區的地方習俗,以及其傳統文化,並以此強調與臺灣地區的閩南族群,實為同文同種的民族,藉此拉近與臺灣民眾的距離。

此外,適逢2024年巴黎奧運,中華台北隊有賽事之際,大陸民眾總是群起激昂,無不一為其鼓舞。足以顯見,大陸人民在其教育下,對於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視。

「結語」

從李慶平先生的訪問紀錄中,讓我們看到了兩岸關係的複雜性與多面性,是需要九二共識作為交流的基礎,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縱使大陸長期以來,堅持兩岸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是內戰的延續。但所謂的和平統一,至今仍只是一個框架,沒有一套可以說服臺灣民眾的理論。

因此,筆者於拜讀完這三篇章節之後,更加確定,過去的傳統價值,抵擋不住潮流趨勢。為此,兩岸雙方應該更加重視文化交流,以此尋求共同的價值觀和認同感,才能真正實現區域和平穩定。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