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柳子厚專欄】中國更喜歡賀錦麗還是川普?

銳傳媒/特別報導 2024.08.02 18:29

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中國更喜歡賀錦麗還是川普?為什麼中國戰略家認為兩者差異不大>( Does China Prefer Harris or Trump?Why Chinese Strategists See Little Difference) 分析這個複雜又簡單的問題,

 

美國總統大選季的動盪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

過去幾週,美國總統大選季的動盪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注。甚至在夏季開始之前,各國就在權衡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的影響,以及美國總統拜登的第二個任期可能帶來的影響。對許多國家來說,這兩種可能性為地緣政治和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未來角色帶來了截然不同的前景。

然後是七月的九個非凡的日子,在此期間,川普差點被暗殺,拜登突然宣布他不會尋求連任。這些事件顛覆了美國兩黨的總統競選,為美國未來的方向帶來了進一步的不確定性。許多國家都看到, 未來總統賀錦麗領導下的拜登預計將繼續推行國際主義外交政策,而連任總統川普及其競選搭檔JD·萬斯領導下的更孤立主義的政策之間存在著越來越明顯的分歧。

美國兩大政黨並沒有為自己的國家和世界提供替代方案

然而,中國的看法卻有所不同。八年前,第一屆川普政府對與北京的關係採取了更具對抗性的態度,這讓許多中國觀察家感到困惑。美國不再將中國視為貿易夥伴,有時甚至是競爭對手,而是開始稱之為「修正主義大國」、戰略競爭對手,甚至是威脅。更引人注目的是,儘管語氣發生了變化,拜登政府卻強化了這一轉變,甚至在某些問題上進一步採取了這一轉變。事實上,華盛頓兩黨似乎達成共識,認為中國現在必須被視為主要對手,越來越多的分析家主張建立冷戰框架。

對中國觀察家來說,美國兩大政黨並沒有為自己的國家和世界提供替代方案,而是反映了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對華總體方針,這種方針強烈受到美國國內政治擔憂的影響。比任何一方的觀點更重要的是美國對中國分析的幾個層次及其在實踐中可能意味著什麼。大多數中國觀察家預計美國對華政策不會有重大變化。但他們正試圖了解華盛頓當前的哪些思維可能最終佔據主導地位。

為家鄉觀眾演奏

由於中國的政治結構和政府對中國輿論的嚴格管理,很難理解北京領導階層對美國有關中國的辯論的看法和反應。儘管如此,對於許多中國人認為推動這場辯論的力量,我們還是可以提出一些一般性觀點。首先,一個國家的對外行為往往反映其國內政治。這種現象在美國尤其如此,國內重大辯論很容易蔓延到外交事務。它在華盛頓如何對待中國方面發揮著特殊作用。

由此可見,無論是川普的「美國優先」口號,或是拜登的「中產階級外交政策」口號,都生動地體現了美國國內政治與外交政策的密切關係。川普上任後,美國嚴重兩極化的政治氣候影響了他的外交政策,特別是對華政策。 「美國優先」的方針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回應美國選民對全球化和移民的擔憂。結果,川普政府提高貿易壁壘,限制移民,限制美國參與國際組織,優先考慮美國的經濟利益和國家安全。

拜登的外交政策與川普有著相似的政治考量。

然而拜登政府也明確表示,其外交政策決定旨在符合國內選民的利益,而一般美國人的繁榮也具有國際意義。因此,拜登的外交政策與川普有著相似的政治考量,旨在重新平衡國內產業政策和國際經濟規則,以促進國內利益。美國的一些問題本身既有國內問題,也有國外問題。移民的持續湧入不僅是美國繁榮的動力,也影響美國的邊境安全以及與外界的關係。川普執政以來,美國芬太尼危機需要與中國合作,中國也積極回應。儘管如此,國會議員仍然將芬太尼從墨西哥進入美國歸咎於中國。

近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的第二個特點是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日益增強。儘管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武裝衝突以及以色列在加薩對抗哈馬斯的戰爭引起了廣泛關注,但中國仍然是華盛頓明確的全球戰略的重中之重。在此關鍵時刻,許多美國戰略家再次呼籲華盛頓加速轉向亞洲。例如,外交政策分析師羅伯特·布萊克威爾和理查德·方丹在他們的新書《失去的十年》中認為,歐巴馬、川普和拜登政府在製定針對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強有力和連貫的政策方面都在不同方面表現不佳。他們認為,儘管美國在歐洲和中東面臨持續的挑戰,但美國政策制定者加快轉向亞洲至關重要。

美國的對華戰略大致可分為三個流派

對華政策的重要性在美國總統競選中已經顯而易見。兩黨都在競相發表最強烈的言論,對北京採取強硬態度並限制其全球作用。這也體現了美國對華爭論的另一個特點:在當前美國政治背景下,傳統的「鴿派」和「鷹派」二元論無法體現美國對華認知的複雜性。鑑於兩黨就中國構成重大挑戰達成廣泛共識,審視這一總體觀點中出現的一系列政策觀點更有意義。

第一個可能被稱為新冷戰士

遠遠觀察,美國的對華戰略大致可分為三個流派。第一個可能被稱為新冷戰士。這些人認為,美中競爭是一場零和遊戲,華盛頓和北京正在進行冷戰,需要美國採取更具侵略性的策略。正如美國前副國家安全顧問馬特·波廷格和前美國國會議員邁克·加拉格爾在《外交事務》中指出的那樣,與中國的競爭「必須贏得,而不是管理」。在提出這個論點時,他們和其他人借鑒了美國總統羅納德·雷根的例子,將蘇聯的威脅作為首要任務,以追求冷戰的勝利。

第二可以稱為競賽管理者

第二可以稱為競賽管理者。與新冷戰派相反,這一陣營的人認為,美中競爭不是零和遊戲,因此,制定與中國共存的戰略至關重要。這種方法的學術淵源可以追溯到庫爾特·坎貝爾和傑克·沙利文在加入拜登政府之前於 2019 年為《外交事務》撰寫的一篇文章。正如他們所說,與中國的競爭是「一個需要管理的條件,而不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與 2021 年至 2024 年初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與台灣事務副高級主任拉什·多西 (Rush Doshi) 等人一起,認為華盛頓對中國的最佳做法是通過競爭領先,然後提出合作。

第三種可被稱為住宿主義者

第三種可能被稱為住宿主義者。儘管他們與其他學派一樣不喜歡中國的政治體系及其全球影響力,但他們往往比同行更擔心競爭可能演變成對抗。作為這一陣營的傑出人物,國際關係學者傑西卡·陳·維斯和詹姆斯·斯坦伯格反對與中國發動冷戰,因為冷戰本身就是危險的。在他們看來,波廷格和加拉格爾提出了一種虛幻的勝利訴求,因為“美國通過壓力帶來變革的努力既可能鞏固威權統治,也可能破壞它。”韋斯和斯坦伯格認為,因此減少戰爭風險並在氣候變遷和公共衛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上合作符合北京和華盛頓的利益。

美國對華政策需要兩黨基礎才能成功

儘管觀點有分歧,但這三個學派都認為中國對美國構成了重大挑戰。他們也一致認為,美國對華政策需要兩黨基礎才能成功。儘管如此,對於哪種方法最好,或挑戰的哪一方面——政治、軍事、經濟或全球治理——最嚴重,華盛頓似乎還沒有形成一個普遍的觀點。對北京來說,這場懸而未決的爭論意味著了解這些不同的做法如何影響美國的政策,特別是它們可能如何塑造即將上任的美國政府至關重要。

不同的策略,相同的目標

美國人可能會想問,中國是更喜歡賀錦麗政府還是川普第二屆政府,或者更廣泛地說,中國更喜歡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畢竟,1972年, 毛澤東主席告訴尼克森總統,他喜歡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政治權利。儘管毛澤東沒有給出這種偏好的理由,但他似乎認為尼克森和其他右傾西方領導人更加關注本國的經濟和安全利益,而左翼政客則傾向於將政策建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觀上。

但很難判斷到底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對美中關係做出了更大的貢獻。例如,雖然是共和黨人尼克森首先打破了與中國的僵局,但決定與北京建交的是民主黨人吉米·卡特總統。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美國先後出現七位民主黨總統和七位共和黨總統,兩國關係都曾出現過重大突破和危機。

中國對兩黨的評估也存在著同樣的不確定性

今天中國對兩黨的評估也存在著同樣的不確定性。 2017年川普上任時,他對中國最擔心的是美國巨額貿易逆差,美國史上第一次將逆差和中國的技術優勢一起視為國家安全問題。川普政府不僅給中國貼上了「修正主義大國」和戰略競爭對手的標籤,還把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它也將中國共產黨視為對美國生活方式和「自由世界」的威脅。川普政府採取了激進但不一致的「整體政府」方針,開始在幾乎所有問題上與中國競爭和對抗。

川普政府從貿易入手,首先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懲罰性關稅,然後擴大行動範圍,包括加強對中國投資的審查和限制、收緊高科技出口管制,以及針對在海外擁有大量業務的特定中國企業採取有針對性的行動,例如華為。在安全問題上,川普政府還採取了新措施,以維持美國在戰略家現在一致稱之為「印太」地區的霸主地位,這一地理術語此前只是偶爾使用。川普政府給予台灣特殊安全保證,淡化長期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向四方(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組織)投入新資源,共同制衡中國;並加強美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活動,挑戰中國的領土主張。

華盛頓也開始妖魔化北京,強力反擊其國際影響力

就美中政治關係而言,川普對中國的制度和領導並沒有採取嚴格的意識形態觀點,但他允許他的政府官員和美國國會嚴厲批評中國的執政黨及其國內治理,特別是其政策前往新疆和香港。隨著他的政府採取更廣泛的「中國威脅」敘事,嚴重損害了兩國之間存在了數十年的學術、科學和社會交流。在多邊外交方面,華盛頓也開始妖魔化北京,強力反擊其國際影響力,試圖限制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不斷擴大的全球作用以及對聯合國機構的日益參與。

然後,到了 2020 年,在美國複雜的選舉年中,COVID-19 大流行的蔓延加速了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關係的螺旋式下降。川普政府將公共衛生危機歸咎於中國政府,暫停了大部分雙邊對話,並對中國採取了敵對立場。 2020年7月,美國政府甚至下令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指責其是「間諜和智慧財產權竊盜中心」。

中國以為川普主要感興趣的是商業利益和與中國達成協議

但總體而言,川普政府對中國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彈性。儘管採取了懲罰性關稅和其他措施,但它仍然對貿易談判持開放態度,並表現出在技術競爭和台灣等棘手問題上妥協的意願。更重要的是,「美國優先」也意味著華盛頓在與其他國家協調對華政策的可信度和影響力較低,導致川普政府未能建立和領導一個強有力的多邊戰線來對抗中國。這助長了一些中國評論人士的普遍看法,即川普主要感興趣的是商業利益和與中國達成協議。 2017年11月,川普對北京進行國事訪問——這是拜登執政期間未能採取的一步——並於2020年1月與中國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開始解決貿易緊張局勢。川普總統任期結束時,許多美國人認為他的政府與中國的貿易戰是失敗的。

儘管徵收懲罰性關稅,川普政府仍對貿易談判持開放態度。

儘管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之間存在各種假定的差異,但在中國問題上,拜登政府與其前政府表現出了明顯的連續性。主要是,拜登透過更系統化和多邊的方法鞏固了川普時代政策的整體敵對方向,他的政府稱之為「投資、結盟和競爭」。拜登在 2021 年 2 月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稱中國是美國“最嚴重的競爭對手”,並承諾“直接應對”中國對美國“繁榮、安全和民主價值觀”構成的挑戰。

因此,拜登與國會密切合作,實施大規模基礎建設投資和產業政策,旨在讓美國更具競爭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為了更好地在先進技術上競爭,拜登政府也尋求更嚴格的出口管制、對中國綠色科技產品徵收新關稅,以及更協調的國際努力,例如Chip 4 聯盟——日本、韓國、台灣和美國之間的半導體合作關係。

拜登政府努力建立一個對抗北京的大聯盟

在亞太地區,拜登政府加強了在台灣海峽和南海的軍事存在,並為美國的亞洲安全聯盟增添了地區經濟層面。拜登還召集七國集團領導人推動「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議和「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這兩項倡議都旨在為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提供西方答案。在烏克蘭戰爭期間中國與俄羅斯關係不斷加強的推動下,拜登政府對與俄羅斯進行貿易的中國公司實施了制裁。華盛頓也為與中國的競爭賦予了新的意識形態層面——政府稱之為「民主與專制」——以努力建立一個對抗北京的大聯盟。

儘管與中國競爭激烈,拜登政府仍保持定期的高層溝通管道,並持續探討合作領域。儘管強調中國的政治影響力,但拜登團隊已採取措施去政治化並恢復雙邊學術和社會交流,例如終止川普政府的「中國倡議」——這是一項針對與中國有接觸的美國研究人員的有爭議的打壓行動。拜登也於2022年11月在印尼峇里島和2023年11月在舊金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了直接會晤,兩國領導人承諾保持穩定健康的雙邊關係。

新的川普政府幾乎肯定會對中國採取更激進的貿易政策

中國戰略家對美國對華政策可能在未來十年內改變方向不抱任何幻想。考慮到美國的民調和華盛頓兩黨對中國的共識,他們認為,無論誰在2024年11月當選,華盛頓對北京的態度都將繼續優先考慮戰略競爭甚至遏制,而合作與交流將退居二線。

新的川普政府幾乎肯定會對中國採取更激進的貿易政策。川普已提議對中國製造的所有商品徵收 60% 的關稅,並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該地位自 2000 年以來一直給予非歧視性、優惠的貿易條件和市場准入。高圍欄」主義是拜登政府「小院子高圍欄」概念的明確擴展,該概念僅透過強有力的安全措施保護關鍵和新興技術,以實現與中國更廣泛的技術脫鉤。

川普新政府和賀錦麗政府的對華政策很可能在戰略上是一致的

儘管如此,鑑於川普對交易的偏好,他可能會決定與北京就消費品、能源和技術達成雙邊協議。他也可能試圖利用台灣問題作為討價還價的籌碼,以在其他領域獲得影響力,例如提出限制台灣的挑釁行為,以換取北京在貿易問題上的妥協。但中國不太可能同意這樣的協議,川普的外交政策顧問也可能會反對。由於川普普遍偏愛雙邊外交而不是多邊主義,他動員盟友和夥伴反對中國的能力也可能較差,並可能尋求與中國堅定的戰略夥伴俄羅斯達成單獨的和解。

就賀錦麗政府而言,假設保留了拜登的大部分做法,可能會加劇與北京的戰略競爭,並鞏固拜登建立西方和亞洲國家聯盟以製衡中國的努力。與川普武斷且變化無常的決策相比,這些策略可能會更有組織性和可預測性。

但總體而言,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川普新政府和賀錦麗政府的對華政策很可能在戰略上是一致的。身為總統,兩位候選人都會為中國帶來挑戰和不利,而且他們似乎都不太可能希望發生重大軍事衝突或切斷所有經濟和社會聯繫。因此,北京不太可能有明確的偏好。此外,中國有強烈的動機與美國保持穩定的關係,避免對抗或重大干擾。鑑於選舉和中美關係的政治敏感性,中國的任何干預行動都可能適得其反。

北京2024年的首要擔憂是其國內局勢

隨著2024年美國總統競選的白熱化,北京官員對此發表了謹慎而保留的言論,政府官員將此次選舉描述為「美國的內政」。在7月的新聞發布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林健強調,中國“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干涉美國總統選舉”,但他也表示,中國政府“堅決拒絕任何拿中國問題為話題的人”。為選舉目的損害中國利益”,美國兩黨“不應散佈虛假信息誹謗中國,不應將中國問題化”。這表明,如果在競選期間受到攻擊,北京可能會感到有必要做出回應,至少是口頭上的回應。儘管北京宣稱不干涉原則,但它可能無法壓制中文社群媒體上聳人聽聞、不負責任和挑釁性的聲音。其中一些在中國境外播出,可能反映了特定外部華人社區的具體議程,因此不應被視為代表中國的官方立場。

與華盛頓一樣,北京2024年的首要擔憂是其國內局勢。與美國的政治兩極化和動盪的選舉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似乎政治穩定、社會凝聚力強。 7月中旬,中共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2024年上半年經濟成長低於預期的情況下,對中國經濟復甦給予正面評價,並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為了平衡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北京的首要任務仍然是制度建設,特別是加強黨的領導和嚴明黨紀。

中國不會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政治原則和國家安全

一方面,北京意識到維持經濟成長對於國內穩定至關重要,並採取漸進措施加強對外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在這方面,它認為與美國和西方對抗沒有任何好處。另一方面,中國政府不遺餘力地防範西方特別是美國在國內破壞其權威和合法性的企圖,也不會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政治原則和國家安全。

儘管尋求與華盛頓的穩定,北京也一直在為雙邊關係日益動盪做好準備。 2023年3月,習近平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們實施全方位圍堵、圍剿,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兩個月後,在新一屆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要求「要做好最壞情況、極端情況的準備,經受住大風、驚濤駭浪、甚至暴雨襲擊的重大考驗」。風暴。在外交事務中,北京仍然將世界描述為包括發展中國家和已開發國家,而不是將其描繪成西方和反西方集團在全球南方爭奪影響力。

下一屆美國政府積極看待中國發展的可能性很低

中國堅決抵制美國干涉其內政,特別是在香港、台灣、西藏、新疆和人權等議題上。中國特別認為台灣問題具有核心重要性。北京認為,它對台灣採取了極大的克制,並且遠未用盡其可能的政策選擇來阻止台灣獲得法律上的獨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領導人將堅持其宣稱的與台灣和平統一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原則,除非受到劇烈和不可逆轉的挑釁。在與菲律賓的南海領土爭端中,中國認為其做法是經過調整且充滿信心的。在與美國在貿易和技術方面的緊張關係中,中國認為自己的重點是謹慎的反制措施,並被迫加倍努力追求自力更生。

鑑於川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態度大致相似,北京正在以非常謹慎和有限的希望為美國大選的結果做準備。今年4月,習近平向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重申,“中方歡迎一個自信、開放、繁榮、繁榮的美國,希望美方也積極看待中國的發展。”不幸的是,下一屆美國政府積極看待中國發展的可能性很低。隨著中國繼續優先考慮國內發展和安全,它可能會努力捍衛其經濟和治理模式,同時保留全球貿易和投資的空間。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美中關係似乎不太可能恢復到21世紀初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然而,如果不可能達成和解,無論誰入主橢圓形辦公室,中美兩國仍能保持穩定,避免災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