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記者羅蔚舟報導】
生成式AI已成當代科技重點,不僅在商業領域展露頭角,更逐漸擴散到藝術與文化領域。工研院今年再度攜手知名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於國家音樂廳運用生成式AI技術打造華麗音景,為管風琴音樂會帶來耳目一新的聽覺與視覺饗宴。
此次合作核心是將工研院「多模態即時互動音景生成內容」技術導入古典音樂會中,透過AI深入分析每首曲目的風格、背景和意象,生成推薦的文字、圖片、影像。AI不僅能「聽得懂」音樂,可識別音樂的情感、結構等特徵,還能綜合藝術家和表演團隊的創意構思,進而生成多樣化的動態音景,加上在古典的國家音樂廳管風琴融合大型智慧透明顯示器,讓管風琴韻律與光塑融為一體帶來視覺擴增,促使古典音樂與AI科技得以深度融合,也為未來藝術表演帶來新的創意刺激。此外,工研院也首度與山影藝術實驗所、黑川互動媒體藝術與藝高文創等三個國內年輕的光雕團隊合作,將在展演廳牆面進行藝術光雕,同步與工研院團隊的生成式AI互動音景一同在舞台上呈現,讓臨場沉浸的光影和投射,襯托音樂會主角管風琴特有的壯麗音符,是難得一見科技研發與藝術生態系的深度合作。
工研院副總暨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林昭憲表示,近年來AI生成技術席捲全球文化內容產業,美國經濟顧問公司CVL Economics在2023年調查美國電影、電視、動畫、音樂、錄音與遊戲等產業運用生成式AI技術的最新趨勢,結果顯示,高達72%受訪企業已將生成式AI技術用於內容產製過程,顯見AI商機龐大可期。根據文化部的統計資料也發現,科技元素可為表演藝術的消費者願付價格帶來30%的提升。未來臺灣勢必要跟世界競爭,臺灣的文化產業在音樂、影視和表演藝術上都有傑出的藝術家,履獲國際大獎認可,如果能夠結合科技,特別是AI的協助,讓文化藝術與科技很好的跨界合作,臺灣勢必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更多的能見度和影響力。
工研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鄭仁傑指出,過去舞台上的音景創作主要依賴動畫師的細心聆聽和精心編排,更要耗費大量時間繪製,整體過程耗時費力又成本高昂,致使音景在許多音樂會中仍未能普及。工研院「多模態即時互動音景生成內容」技術,透過AI自動解析音樂的風格、意象、轉折,實現音景製作自動化,顯著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隨著AI使用漸漸普及,藝術家們能更輕鬆的運用科技,創作音樂、舞蹈、視覺等多元作品,不僅激發創造力,也提升觀眾的體驗,工研院希望借助AI為業界注入創新泉源,持續推動文化藝術科技的普及和發展。
工研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尤其注重「人工智慧」發展,此次透過系統整合打破傳統音景創作限制,將生成式AI導入音樂會中,不僅為觀眾帶來全新觀賞體驗,更以科技力帶動藝術文化產業前進,打造臺灣未來競爭力。2023年11月 工研院運用生成式AI技術將GAI文生圖(Text to Image)實際應用到音樂表演現場,並讓演奏家余曉怡化身虛擬人像,在高雄衛武營登場的「2023 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閉幕音樂會」上首度亮相,獲得廣大迴響,今年再度攜手合作,期待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
臺灣當代指標性與知名的管風琴演奏家余曉怡,以獨奏家身份活躍於國際樂壇,演出足跡遍及維也納、加州、德國、波蘭和捷克等地的知名藝術節,除了演奏技藝卓越,更積極推廣跨域藝術美學。余曉怡將於8月9日在國家音樂廳舉行「第二屆福爾摩沙國際管風琴藝術節《靈感台灣:島影琴深》余曉怡管風琴音樂會」,為觀眾帶來視聽上的饗宴,繼續引領臺灣的管風琴藝術邁向新高峰。
The post 聽覺與視覺華麗饗宴 工研院用生成式AI打造耳目一新的音樂會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