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BRAF不再是最惡基因!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專屬雙標靶來助攻!

今健康/今健康 2024.07.30 17:14

自2005年首款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問世以來,近20年都沒有專屬標靶藥物,可治療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近年終於迎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治療新曙光-BRAF基因突變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使用。

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具有化療反應不佳、容易轉移與復發的特性。依臨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平均7個月會復發、存活期低於14個月。

而這樣的治療困境終被雙標靶藥物突破!令人雀躍的是,就算一線治療復發,接續使用雙標靶藥物,有近十倍的患者,在治療後腫瘤縮小或是完全消失,還有機會接續手術,提升長期控制疾病甚至治癒的機會。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分享診間BRAF基因突變個案,洪小姐是一位不到四十歲的年輕母親,儘管在確診第三期時立即手術切除原發腫瘤,但仍在兩年半內歷經兩次復發,甚至需切除子宮與卵巢。所幸,在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電腦斷層已不見癌細胞蹤影,僅在腹腔鏡檢查時,發現腸膜上殘留的少量癌細胞。為了陪伴六歲女兒長大的她,目前正以治癒為目標,持續治療中。

大腸直腸癌惡化轉移存活驟減!治癒首重縮小腫瘤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陳自諒表示,雖政府自民國95年起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但每四人仍有約一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也就是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此外,一旦從第三期惡化至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將會從71% 陡坡式下降至15%、驟減56%,等於平均每十三個人中僅有約兩人能存活超過五年。

想要達到長期穩定控制大腸直腸癌、甚至力拼治癒,基本上都需要經過手術。然而,臨床上仍有約23%的患者在首次治療無法手術。這些患者可能因為身體機能不佳,手術難度較高,或是腫瘤較大、發生轉移。前者可透過3D腹腔鏡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降低手術的門檻。而後者,則需仰賴外科與內科醫師的合作,透過化療與標靶藥物等,先讓腫瘤萎縮,再進行手術切除。

基因檢測助選對標靶武器!BRAF專屬雙標靶破除存活魔咒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醒,對於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來說,個人化醫療格外重要。治療前,需要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我們要攻擊的敵人以及可以使用的標靶武器。考量到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在大腸直腸癌,建議有預算考量的患者,可以優先檢測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BRAF、RAS(KRAS與NRAS)、MSI、HER2四大基因,整體的檢測費用約為一萬初頭,對於財務狀況的衝擊相對較低。

基因檢測不僅可以幫助醫師選擇標靶武器,還可以做為預後的一項評估。舉例而言,BRAF突變就是一項預後不良的因子,這類基因型在我國大腸直腸癌個案中約佔5%至8%,不僅疾病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還有很高的抗藥性、容易復發。

然而,過去卻一直沒有專屬的標靶藥物可使用,BRAF基因突變患者的預後不甚理想,相較於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有高達37.1個月,存活時間整整縮短了兩年。

梁逸歆醫師鼓勵,BRAF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惡化後,切莫氣餒,隨著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以接力治療,有高達75%的患者有效控制疾病進程,腫瘤縮小或完全消失的機會也從2%激增至19%,足足增加了10倍,意謂著有將近兩成的患者,跨過了爭取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門檻。此外,患者存活時間增加了75%、死亡風險也降低39%,突破以往治療困境。

BRAF基因突變惡化不能等!盼政府儘速提供健保支持

然而,目前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專屬BRAF的雙標靶藥物,治療的經濟負擔較大,儘管身體狀況漸入佳境,生活品質卻因自費用藥受到衝擊,未來也可能因為經濟因素需要停藥。盼政府看見病友的心聲與需求,讓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也能在健保的支持下,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延伸閱讀》

.擊退晚期大腸直腸癌攻略!精準治療突破最惡基因

.26歲貧血竟確診腸癌晚期!標靶藥合併化療助他找回新希望!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