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健康 陳曉彤/台北報導】疾病管制署今(23)日公布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也是2020年7月以來首例確診個案。1名南部50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7月13日起出現腹痛、腹瀉、眼瞼下垂、吞嚥及說話困難、全身無力等神經學症狀至急診,隔天醫師通報採檢送驗,7月19日確診肉毒桿菌中毒,目前仍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食物處理或保存不當要小心 恐釀肉毒桿菌中毒
據悉該名個案平時獨居,且有食用過期食品習慣,因目前仍接受插管,醫師無法詳細詢問飲食史,也難以得知感染來源。而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0年至2023年累計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0、0、0例,近10年來每年累計病例數介於0至6例,均屬於散發性病例。
肉毒桿菌為絕對厭氧的產孢桿菌,其所產生之毒素是致病因子,可造成嚴重的神經性中毒。中毒來源以攝食受肉毒桿菌污染食物最為常見,其症狀通常於攝食後12至72小時出現,但亦可能於最短2小時,最長8天發生。
疾管署表示,肉毒桿菌中毒多為食入之食品處理或保存不當所致,如家庭自製醃漬食品或罐頭於製作或包裝過程遭受污染,加上密閉或真空等缺氧保存環境時,都有可能導致肉毒桿菌中毒。
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肉毒桿菌毒素是一種神經毒,以A型最毒,釋放出可阻斷神經肌肉交界處的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引發致命性的麻痺性疾病,主要症狀為神經麻痺,包括視覺模糊或複視、眼皮下垂、言語障礙、吞嚥困難及口乾。
如何預防肉毒桿菌中毒? 醫列舉5大風險食物
民眾平時如何避免肉毒桿菌感染?疾管署提出5大措施:
1.該毒素並不耐熱,煮沸(100℃)加熱10分鐘即可破壞。
2.家庭自製的醃漬食品,在食用前應先徹底加熱。
3.真空包裝製品應依標示於冰箱冷藏及保存。
4.蓋子脹起的罐頭或罐頭開罐後聞到有異味,切不可食用。
5.年齡1歲以下的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未發展完全,應避免餵食蜂蜜。
▲預防肉毒桿菌中毒,民眾要多注意食物保存及處理方式。(圖/疾管署提供)
林口長庚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蔬菜、豆類、肉類均屬肉毒桿菌毒素高危險食物,其中又以醃製食物更易遭致汙染,導致食物中毒事件。近年來,不少人偏號低鹽、低糖醃製,這讓肉毒桿菌污染風險大增。
分析台灣歷年來肉毒桿菌中毒事件,顏宗海指出,下列5大類食物風險最高:
1.豆類占比最高,包括,發酵豆類、豆腐乳、臭豆腐、真空包裝豆干、素料等。
2.蔬菜、筍絲、螺肉等醃漬物。
3.自行醃漬或發酵的微酸食物、如竹筍或筍乾、燻魚等。
4.麵類、花生,芥菜、香腸等日常食物。
5.罐頭食品。
# 首圖來源/疾管署提供
更多NOW健康報導
▸禮來研發阿茲海默症藥物新里程 新藥Kisunla獲准上市
▸洗臉劑停留臉上越久洗臉效果越好? 皮膚科醫師破迷思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