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陶藝名家李懷錦、陳芳蘭伉儷從高雄旗山遠道來訪

報新聞/編輯 2024.07.22 10:51

文/攝影 吳德亮

有人說柴燒茶器的最高境界,應該要追求和諧、尊重、純粹與寧靜的理想美,注重精神表現甚於技巧的全然自由。卻也是每天待在高雄六龜與惡劣環境對抗、甚至在八八風災後與災民一起遷入永久村的李懷錦與陳芳蘭伉儷,作品的最佳詮釋吧?
今日難得頂著38℃的高溫遠從高雄旗山帶著女兒聯袂來訪,讓我想起懷錦早年在音樂家李泰祥的「樹仁殘障基金會」擔綱,因為邀我共同策展「藝術家的愛/名家詩畫作品大展」募款義賣而從此成為好友。當時參展的三十多位名家除了我倆,還包括洛夫、楊牧、瘂弦、張杰、楊興生、管管、謝孝德、連寶猜、陳秋吉、楚戈、柏楊、張香華、顧重光等,開創詩人、畫家與陶藝家結合的新風潮。他卻在日後離開繁華的台北,毅然進入高雄偏遠的六龜寶來參與社區營造,十多年來歷經颱風等一連串天災蹂躪,工作室「寶來窯」也數度遭土石流沖毀,卻始不改其志,繼續為寶來地區辛勤付出推動人文藝術,令人深深感佩。
 
李懷錦是台灣第一位蓋鹽釉窯的陶藝家,不過近年多已改為柴燒,作品也從手捏呈現不規則的全然自由精神,轉向近年獨創的「鑲嵌」技法,將陶土攤平切成7或8瓣蓮花開闔後成形,無論從壺身或壺底都呈現強烈的蓮花瓣狀與清晰的筆觸,讓人感受豐饒的意境與禪境。且壺鈕與壺把皆做成空心,壺嘴高度也與壺蓋齊而在注水時不致滴漏水,難度之高若非從他帶來餽贈的柴燒壺「眼見為憑」,還真難置信有如此深入精準的技法吧?因此他說從構思完成後仍須花上三個半工作天以上才能完成一把壺,倒讓我驚訝地說不出話來了。
而支撐懷錦高昂鬥志的力量,來自他的陶藝家妻子陳芳蘭,原本充滿對生活與藝術的憧憬,遷居寶來後卻需面對嚴苛的現實,在水深(水災)火熱(柴窯投火)反覆的焠煉中,表現方式從浪漫轉為堅緻如金的美感:看似無言的山川、土石及草木,生命的無常讓她更能珍惜當下,藉由陶土轉化成各種氣息的茶器。她常以徒手團揉,或經由撕、拍、摔、刮、削來呈現肌理質感,保留陶土表現單純、低調、內斂、質樸的面貌。以她手捏的作品跟常見拉坯的圓形作比較,乍看之下似無不同,仔細端詳才發現她的圓更無懈可擊、更洋溢生命的律動與能量滿滿的張力,讓我大感驚奇。
從疫情前我受對岸邀聘編撰中華有史以來第一部茶器具大型套書《中華茶器具通鑑》至今,多年不見,在他倆身上依然能看見逆境中堅毅站起來的力量,深沈卻令人親近。欣賞他倆的作品,有蒼勁的美、更有樸拙的心,彷彿永無止盡卻又極其婉約的爆發力,永遠令人動容。

The post 陶藝名家李懷錦、陳芳蘭伉儷從高雄旗山遠道來訪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