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鼎科技/AI人形機器人大躍進 2025逐步取代技術員(蕭毅豪)

獨家報導/獨家報導 2024.07.17 09:19
圖/獨家報導主筆室製作

獨家報導 蕭毅豪/評論

鼎科技專欄於今年2024年2月17日開始發表了AI人形機器人的第一篇文章:「人形機器人才是人工智慧最後的歸宿」。之後總共已經6篇文章在講述AI人形機器人,開始很多媒體人、科技人和讀者詢問相關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市場和台灣佈局,我也將用多篇文章逐步說明與解釋人形機器人對台灣的重要性。

Tesla AI人形機器人的TCO成本將低於工廠技術員

依照我們內部人形機器人的效益評估資料為例,與AMR機器人做相關成本上、以及與人類在工作場合效益上的差異做如下表格比較:

製表/蕭毅豪

上述表格的人形機器人價格採用Tesla已經公佈的Optimus Humanoid Robot的單隻售價區間在2.5萬~3萬美金之間,進行與自主式移動機器人(AMR ; Autonomous Mobile Robot)的總體擁有成本(TCO)和特性比較後:

  1. Tesla Optimus Robot的效益明顯優於AMR Robot,預估相差3810美金/年。
  2. 除了TCO外,Tesla Optimus除了聽懂人類語言指令外,還擁有靈活的手指運作、未來內建nVIDIA 機器人大腦以及Tesla自家 xAI語言模型,在在都優於AMR Robot。
  3. Tesla Optimus將於明年量產1000隻,逐步取代Tesla工廠內技術員於鋰電池底盤的組裝工作,當學習完組裝工作,即可運用在所有AI人形機器人身上,不像AMR需要每座機器人都要調教(Teaching),例如為新動態的線性單元寫程式點。
  4. Tesla Optimus一整年的營運和攤提費用,折合台幣大約為36萬,這剛好接近食品加工業者包裝人員的年薪(13個月)。
  5. 表格內所提及AI人形機器人相較於人類技術員的衍生效益,這將吸引世界上的各大工廠老闆引進Tesla Optimus Robot,一解勞工所帶給資方的困擾。
  6. AMR還有先天性的進步障礙,是因為缺乏AI的學習/推理套件,間接也影響視覺辨識組裝精度和手臂的協調性。

這也是Elon Musk和黃仁勳合作下,直接跳過AMR這個階段,往第四階部署人形機器人的原因。

Tesla Optimus Robot在2.5萬~3萬美金之間,這是殺手級的售價!

已經低於台灣自主式移動機器人(AMR ; Autonomous Mobile Robot)售價區間了,Elon Musk仿照中國低價初期搶市占率的行銷策略,將一舉於2030年後,Tesla市值一路往25兆美金推升,在Tesla逐漸取得nVIDIA設計給人形機器人的AI GPU大腦後。

相反來看,Tesla Optimus Robot反倒會成為台灣AMR 單臂移動型機器人的競爭對手,如我之前專欄一篇文章:「科技人的驕傲與自醒」,所提的:當技術長沒看清楚競爭對手的位置,無論本業或外業的競爭下,往往會將公司營收帶入難以預料的未來。

哪幾家大廠已經導入AI人形機器人?

2024年7月2日Figure公司釋出了一段YouTube影片,顯示其Figure 01人形機器人正在BMW車廠的現場接受組裝板金任務訓練,Figure 01可將3片板金移動到一個夾座具上,Figure 公司聲稱Figure 01組裝公差在+/- 1.5公分內,並且Figure 01還可以在必要時,對被組裝的板金進行位置修正,以符合組裝規格,AI 3D視覺辨識速度在經由nVIDIA GPU的快速立體圖資計算對於除錯技術大幅改善。

那麼除了BMW結盟Figure 01外,還有哪些車廠各自選用了自己的AI人形機器人呢?

資料來源:/綜合全球人行機器人與車廠新聞所做整理By Yi-Hau, Shiau。

由上圖即可看見目前各大車廠的配對圖,包括:

  • Magna零配件供應商投資了Sanctuary AI,並採用旗下的Phoenix Robot。
  • Figure 01 Humanoid Robot則被BMW選邊站(黃仁勳有投資它)。
  • Apptronik Apollo Robot則和Mercedes-Benz商業協議,擔任車廠的物流工作。
  • Agility專注於透過Amazon等合作夥伴伴在倉庫進行部署。
  • Tesla Elon Musk自行建造Optimus Robot在自家Tesla 鋰電池廠擔任組裝工作。

當歐美國家都積極將AI人形機器人納入製造版圖內,台灣是否更該積極爭取機會,成為這些人型機器人的合格供應商呢?

以台灣三亞科技董事長 黃紹綸曾經表示:他非常看好AI人形機器人可以為台灣在世界上帶來嶄新的科技面貌,他也不吝嗇將在近期發佈各項AI人形機器人的視覺科技:包括人工智慧眼球、和醫療眼球,同步期待可以為台灣在AI人形機器人產業裡盡一份心力。

台灣已經是世界的AI中心點,現在切入AI人形機器人是剛剛好的時機點。

AI人形機器人何時大量佔據市場?

2024年2月MIT理工學院的IBM沃森人工智慧實驗室發表一份研究報告:「Beyond AI Exposure: Which Tasks are Cost-Effective to Automate with Computer Vision? 」

他們透過線上調查收集800個職業,約1000個視覺輔助任務的資料。研究人員表示,目前世界上僅有3%的工作可用便宜的方式實現自動化,但如果資料成本下降(例如nVIDIA AI Data center高速運算使營運成本下降),也讓準確性提高,那麼預計2030年,比例可能會上升到40%,這表示人工智慧的高成本就已大幅下降,人類就能享受著因高度勞動的工作已由AI人形機器人負擔下,而輕鬆許多,當然相反的也需要避免因為AI人形機器人帶來的失業率是否能穩定住。

2030年大約AI人形機器人會在高階工廠內部署超過20%的市佔率,但同步在此之前的2026年將是服務型AI人形機器人的起始部署點,這些應用包括:醫療照護機器人、家用機器人、伴侶機器人、以及商務用機器人。

我們將在下一章節,提到AI人形機器人的相關零組件技術細節,來看台灣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切入的機會點,以搶到第2波Tesla Optimus Humanoid Robot供應鏈為目標。

更多作者相關文章與論述可以連結下列IG網址:https://www.instagram.com/yi_hau_shiau/


 

更多《獨家報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