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文
物質匱乏的年代,農村人在夜晚行走,幾乎不用手電筒,而選擇火把。夜闌人靜,萬物皆空,一束束跳動在鄉村道路上的火把,把寂寞的鄉村裝點得分外絢麗。
火把的原材料源於向日葵梗、竹篾條、柏樹皮。
向日葵是鄉村最常見的經濟作物。雞啄地面、菜園子裏,均可以播下向日葵的種子。春風一揚,向日葵便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長。等到夏天掰玉米棒子的時候,農婦往往踮起腳尖,摳出幾粒向日葵籽,嗑去其殼塞入嘴裏,一番咀嚼,如嚴苛的閱卷老師,判定其是否成熟。成熟的向日葵便被農民割掉腦袋(向日葵盤)背回家裏,用木棒敲打,籽粒脫落,曬乾後就成了城裏人茶餘飯後的“瓜子”。那些失去腦袋的向日葵梗,很快被農民連根挖起,用竹篾條捆綁成一捆捆,扔到附近的堰塘、水池,亦或有水的秧田裏浸泡。浸泡半月後,農民們便赤腳到水裏,用篾刀將一根根向日葵梗劃破,將裏面白色的芯子抽取出來,再將去芯的向日葵梗移動到岸上,幾個火紅的毒太陽後,向日葵梗便可以作為火把走夜路。向日葵梗著火點低,易燃,是農民夜間行走最喜愛的火把。在鄉村,唯有尊貴的客人夜間離開,主人家才會從屋樑上取來向日葵梗。手持向日葵梗火把經過埡口,冷不防一股大風刮來,燃燒的火把瞬間熄滅。不用著急,只要將火把上的火星子一吹,向日葵梗又燃燒起來,可以繼續趕路。
在農村,家家戶戶房前屋後都栽有一籠籠聳入雲端的茨竹。農民家裏,隨處可見用茨竹編織成的竹器,如簸箕、筲箕、背簍、撮箕、斗笠、籮筐等。每到農閒時節,很多家庭就會請篾匠來做幾天的篾活。篾匠將一根根茨竹搬回家,剔去茨竹上的枝椏,用大篾刀將茨竹從中間一分為二剖開,再根據所欲編織的竹器,選擇篾條的長短、寬窄。篾匠在編織竹器前,先將竹條青色的部分剝下來。這部分被人們稱為“青篾”。青篾是編織竹器的材料,而不能拿來編織竹器的部分稱為“死篾”(因其易斷),主人家便將“死篾”捆成手腕粗的小捆,晾曬一段時間後,便可以作為火把。與向日葵梗比較,竹篾條做成的火把不易燃燒。一旦在路上熄滅,就很難將其重新點燃。
柏樹是鄉村最常見的一種樹木,多生長於森林裏。因為其木質堅實、光滑,是建築、製作傢俱的好材料。在農村,不管是修建新房還是打制傢俱,亦或女子出嫁的嫁妝都要用到柏樹。每到臘月,田地裏沒有什麼要緊的農活幹,家裏的男人便帶上鋸子,到自家的承包林裏,選擇粗大的柏樹鋸倒後扛回家扔到地壩。抽一袋葉子煙後,男人便用篾刀把柏樹皮剝下來,留下柏樹雪白的“裸體”。剝下來的柏樹皮曬乾後,農民們並沒有將其作為一般的燃料投進灶孔裏燒掉,而是作為火把,用於夜晚行走。柏樹皮作火把,與竹篾條一樣,不易燃燒,在鄉村使用率不高。
鄉村火把,為農民夜間行走帶來了說不盡的方便。時光斑駁了歲月,手電筒普及到尋常百姓家,讓火把失去了尊享的位置,但它曾經的照明,依然燦爛著懷舊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