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郭老論美】會變臉的阿里山 — 廖繼春的遊走風景

銳傳媒/郭少宗 2024.07.15 19:34

台灣美術史上最瑰麗的色彩,來自廖繼春(1902~76)魔術般的彩筆,雖然其一生篤實木訥,偏於低調內斂的個性,卻在自由揮灑的天地中,用繽紛活潑的顏色,展現非凡多彩的人生。本文就以廖繼春同樣阿里山主題,同樣野獸派風格,而前後跨越18年的歲月嬗變,兩幅氛圍感受迥異的油畫,給與對照進而分析與解讀。

[caption id="attachment_71471" align="alignnone" width="620"] 圖一「雲海」,油彩畫布,53x65 cm,1955。國立台灣美術館藏。[/caption]

第一幅完成於195553歲時,廖繼春當時任師大藝術系教授。面對阿里山聞名的雲海寫生,他把握瞬間直覺,重點下筆,果斷地以粉紅色系烘托出溫暖且優雅的氣氛:淺紫淡藍微灰,三種極為制約的色彩,交織成一大片雲海熒幕,隱約可看見氣流的推移,色彩的遞變,彷彿可聽見一首浪漫低吟的詠嘆調。再往上看延伸的天空,橫亙一抹淡淡的黃綠紅淺色,勾勒並點綴著整條雲帶,反倒有一種江河流淌的感覺,畫家神奇地把天與地混融成渾然一體的大宇宙了。

右側的鐵灰深藍山塊,包覆一大片雲朵,可說是極大膽的構圖,直截了當,明快果斷。畫面下段的近山樹叢,改用細碎多彩的筆觸,仔細編織了花毯一般的趣味效果,烘托著2/3的雲連天以及1/4的山和雲,面積大小的懸殊對比手法,呈現一種戲劇化舞台效果。

再看圖二,時序來到1973,廖繼春從師大退休而繼任國立藝專教授,正巧我有幸成為入室弟子,遺憾的是三年後的春天廖老師撒手人寰。在風燭殘油的晚年,畫家竟然迸發生命熱力,揮灑最瑰麗的光芒,完成了這幅「雲海」 -- 而今此幅是我最推崇的廖老師畢生傑作。

[caption id="attachment_71472" align="alignnone" width="850"] 圖二「雲海」,油彩、畫布,45.5 × 53 cm,1973。尊彩藝術中心藏。[/caption]

18年前的抒情含蓄不同,廖繼春用極為斑斕、絢麗的紅黃綠藍,交融、混淆黑白灰基本色,構築更為霸氣直率的壯麗山河。特別是右邊佔據1/2畫面的山塊,厚實堅韌,沉穩老練,有如礦石一般淬煉出晶瑩奪目的自然光華,昇華成宇宙萬物的結晶。

然而浮出底部的近山樹叢,依然五彩繽紛,伸展枝枒,像是舞者翩翩起舞在背景為輕漾的色彩雲海之中。細看雲海被左側突出的兩座山頭壓縮,使得上頭的天空和雲海若即若離,雙方之間有粉紅色S型曲線流通,貫穿連通著整幅畫面的氣勢,婉約順暢,輕巧靈動,呼應右方厚重的山體,也點綴下方的林木,動靜皆宜,緩急互襯。這妙不可言的構圖經營手法,無疑是「魔術師」級的廖繼春大師,在進入臨老晚景時,最華麗的一回首,遺下最動人的秋波。

人生風景在遊走,畫家的生命也在遞變,廖繼春畫風依隨著自然原則,從內斂的壯年,勇敢地進入輝煌的晚年,繼而昇華為抽象無形的虛空,幻化成為野獸藝術的色彩精靈。這二幅阿里山雲海油畫,可謂大師壯年跨越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半世紀創作生涯裡,一生懸命的兩塊里程碑,兩座巍峨高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