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宗博館回佛對談 多元視角下的氣候變遷集體反思

中央社/ 2024.07.15 17:33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15 17:33:51)今年夏天,全球面對著又一波氣溫新高的熱浪襲擊。「氣候變遷」下,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已突破攝氏1.5度門檻。面對此跨越物種、地域、國家、宗教的危機,世界宗教博物館主辦的第18場回佛對談,其中「氣候變遷中的宗教迴響」對談裡,由身兼國際NGO工作者、公益旅行家、作家的褚士瑩擔任主持人,邀請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林益仁、以及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顯月法師,以不同專業背景的角度,就「氣候變遷」議題發表觀點與交流。

鄭明典局長是氣象局博士,過去曾開啟全民談氣象的時代。他以近日不斷攀升的高溫開場,從他出示的曲線圖可看見,海溫的變化並非逐漸升溫,而是瞬間衝高,足見海風調節失靈,背後透露的訊息令人不安。鄭前局長提到,海洋是穩定地球氣候非常重要的因子,可以接收二氧化碳、調整氣溫,如今海溫異常,調節功能失衡,全球已進入不熟悉的氣溫狀態,當我們沒有警覺與準備,氣候變遷就是一個災難。

他又以台灣的氣候變遷衝擊舉例,颱風降雨佔台灣水資源的1/3,但是近幾年台灣全年颱風減少,單獨颱風的降雨量相對增加,大多造成嚴重的災情。對此鄭前局長表示:「每個人,都是氣候變遷議題裡的當事人」,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必須面對這個問題。只要關心氣候,就會影響決策,進而影響氣候變遷未來的動向。

從保種復育的方舟 找回傳統部落人文

是大學教授、生態人文學者,同時也是基督徒的林益仁教授,長期投身台灣及國際的原住民議題,發言首先指出「面對生態危機,不只是討論,更要具體找到出路」。過去他曾和泰雅族朋友組成「小米方舟計畫」團隊,復育原住民小米,推動保種。他以舊約聖經中的「大洪水」與「諾亞方舟」為例,當初諾亞建造方舟躲避洪水災難,不僅和家人逃過一劫,也為地球做了保種工作,就基督教角度來說,他們是世界上第一批氣候難民。

林教授舉「人類世」的觀點並加以解說,過去人類的文明歷史改變了自然景觀,而今我們需要對世界有新的理解方式,必須透過深沉的反省,而非不斷迷信科技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引用教宗方濟各著作中,對Covid-19肺炎危機衝擊的重點歸納:「看見問題、做出選擇、實踐作為」;以及生態哲學家Holmes RolstonIII所說,人在自然中的關係是一個「找家」的過程,在過程中思考生命如何找出路、如何與自然共存。

回到當初「小米方舟」的創立,也是以諾亞方舟的故事為借鑒,在小米復育保種的同時,也找回部落傳統的儀式、文化及語言,眾人在過程中反思生態問題,小米方舟認為,基督信仰中的「得救」不應只有一個人的靈魂得救,而是人與土地的關係。褚士瑩也補充哲學家沙特所說:「重要的不是已經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對於發生的事情如何看待的方式和回應。」為當前氣候變遷與宗教省思做為結語。

跨國際、跨宗教交流 為生態危機找出路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執行長顯月法師,長年跟隨宗博館創辦人心道法師學習,從禪修走向世界,用「愛護地球」為理念,與其他宗教交流。他提到,心道法師關注的是生態面臨如何的苦難?又該如何應對?而非生態危機的數據。顯月法師說,宗博是連結靈性的平台,也希望所有宗教都能是生態的守護神,宗博館設立之後,心道法師也在緬甸建立生命和平大學,除了找出生態危機的解方,也進行環境教育。

一路跟隨心道法師國際行腳交流的過程裡,顯月法師觀察,在20世紀末,已有許多宗教學者提出靈性與生態的問題,這是宗教家與時代脈動不謀而合的天命。在這些宗教生態學(靈性生態學)中,顯月法師學習到諸多啟發,例如:跨宗教的整合與合作,才能因應全球生態與環境的危機;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需轉為以生態為中心,人與生態不再是上對下,而是相互依存的多元共生關係。

近年來,心道法師分別受邀參與Cop26及Cop28的會前會議,在這些會議中,科學家與宗教家一同討論如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並達成共識認為,科學提供理解與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工具,信仰則提供道德倫理與框架,兩者彼此互補對於應對氣候變遷非常重要。

顯月法師轉述東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代表所提出的觀點,他們不約而同地強調,人類在保護自然環境方面的責任;心道法師則在「人類與生態是生命共同體,必須互相尊重包容、博愛分享」觀點外,強調「止戰」的重要性,戰爭對地球的破壞,實則是破壞自己的生存空間。

要拯救生態危機 必須先拯救人心

靈鷲山自心道法師開山以來,推廣「九大生活主張」,舉辦淨灘、植樹活動,推廣素食及生態農法等等,41年來,不僅關注生態,也關注人心的環保,因為全球氣候變遷危機的根源其實來自於「人心」,要改變人心最容易的就是從宗教下手。

在問答互動的時間裡,主持人褚士瑩與現場聽眾拋出一個又一個啟發深思的提問。如何才是對氣候對環境的關心?怎樣才是真正救地球的作為?從鄭前局長的科學專業或是兩位宗教代表的回應,可以發現「靈性」於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褚士瑩的結語:「不要再說救地球了,要救的是人心。」該如何救?需要依靠教育;找回人們的靈性,對其他物種展現關懷,才能從根本解決氣候變遷及其他生態問題。

(左起)主持人褚士瑩、與談人鄭明典、林益仁、釋顯月法師以各自的專業或宗教背景,對氣候變遷進行討論。(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以今昔對照,說明海風調節失靈將對全球氣候造成的危機。(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林益仁教授以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故事為引,連結小米方舟計畫,講述人類面臨自然災害的未雨綢繆與及時搶救。(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跟隨心道法師四處奔走的釋顯月法師,將他在國際間進行宗教與科學交流的所見所聞與大眾分享。(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與會聽眾在對談後進行提問,表達他們對於氣候變遷將改變全球人類命運的關心與擔憂。(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