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洪美滿/台北 報導】在晤談間蠻常發現一個現象,個案的心情低落,與內在的拉扯息息相關。何謂內在的拉扯呢?就是內心其實有一個想要的選項或想法,可是又會在內心出現一個批評自己這個選項的念頭或想法。比方內心很想休息,可是又會在自己休息時覺得自己太廢、沒有進步,使得休息時坐立難安,總覺得自己應該起身做點什麼,但內心其實又很抗拒起身做事。
由於內在很拉扯,會造成很大的內耗,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感到憂鬱。若對於這樣的狀態沒有覺察、處理,長期下來就會心情低落,對自己出現不滿,甚至開始出現遇到類似的情境就極度焦慮。反之,當我們的需求跟我們的行動是一致時,我們內在就會是相對舒服的狀態。
我發現其實在個案的內心,都有一個相對想選的選項,那些選項通常都很接近本身的需求、慾望、愛好,就很類似佛洛伊德所說的本我(id),而那些相反的聲音,都很接近是一些評價、高標準、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就類似超我(super ego),而通常要能好好的調節這兩種聲音會很需要自我(ego)的功能。
通常會發現,會有其中一個選項的背後原因,更多是來自別人的觀點、評價、主流價值觀,這些很常受到個體從小父母、師長的教育、或是成長的經歷、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建立等因素影響,另一個選項的背後原因更多的是自我的感受與需求。
其實我們的內在本來就會有很多不同面向的想法並存,面對這樣內在互為衝突的想法,我們很需要去釐清此互為衝突的想法之所以存在的原因,當釐清時才能比較清楚知道哪個是自己更想要的方向。
舉例來說,我有個個案性格偏內向,對她而言獨處比社交更讓她舒服,但是她又怕如果每次別人邀約都拒絕,可能會被說不合群,有可能會愈來愈孤立立。在這裡就出現了「獨處的需求」,與「會被說不合群」兩者間的拉扯、矛盾,可以怎麼做呢?
1、詢問自己是否有彈性的空間
以上面的案例而言,可以問問自己是否能偶爾讓自己獨處,偶爾比較有能量時就赴約。或者是挑選對自己而言相對不耗能的人赴約,篩掉一些真的很耗能的對象。
2、將兩個選項詢問自己內在的聲音
以此案例可以看看對於「社交的耗能」 VS.「被評價的不舒服」,哪個對自己造成的不舒服更大?對生活造成的影響更大?更無法被自己所接受?我們可以試著在內心透過想像後果的方式詢問自己,或是用量尺的方式問自己0-10,0是沒有影響,10是極度影響,兩個選項分別是幾分。
3、對於影響較小的選項進行內在自我對話的調節
因為我們選擇影響大的選項,但影響小的選項仍會隱隱的稍動來干擾我們的感受,以此案例,如果她選擇不想社交耗能,但拒絕邀約她害怕以後會被孤立,這時可以問自己,拒絕邀約一定就會被孤立嗎?如果我更喜歡獨處,那以後別人不約我對我影響真的大嗎?那些評價對我而言為什麼重要?對於自己擔憂的事情進行思辨,去擴展自己的思考的角度。
4、接受選擇所必然伴隨的代價
「人生沒有完美的選項,所有的選項都是好壞參半」,我們能做的就是找出相對適合的選擇,然而我們內心也要先給自己一點心理建設——我也必須要接受選擇所伴隨的相對代價。(文圖:名日文化提供;圖為示意圖,翻攝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