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外交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台灣能否善用熊貓魅力緩和緊張局勢
台灣有機會在保持自身立場的同時,善用熊貓的親和力和象徵意義,緩和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穩定發展。這不僅有利於兩岸人民的福祉,也為未來的合作與交流創造了更多可能性。(圖/取自網路)
作者/倪國緯
在全球的外交場合中,中國的大熊貓一直扮演著獨特且重要的角色。最近,美國國家動物園宣佈與中國大陸政府達成新協議,一對成年大熊貓「寶力」和「青寶」將於年底運抵華盛頓。這一消息不僅在中美兩國引起了廣泛關注,也再次讓人們聚焦於「熊貓外交」這一特殊的外交手段。今天,我將從大熊貓的發現與喜愛,到中國熊貓外交的歷史和現狀,深入探討這一現象的來龍去脈及其影響。
熊貓的發現與喜愛
大熊貓乃中國國寶,其憨態可掬、溫順可愛,廣受世人喜愛。其發現可追溯至二十世紀初期,因常跑至村民家中舔鍋上鹽分,被稱為“食鐵獸”。清末,一法國傳教士在四川農民家中發現熊貓皮,覺其獨特,遂購之寄回法國博物館。博物館人士驚為天物,稱從未見此物種,乃科學新發現。此舉引發西方世界熊貓熱潮。
1936年,紐約設計師哈克利斯在四川捕獲一熊貓幼崽,偷運出境,展於美國各大城市,無不轟動。熊貓至芝加哥動物園首日,即吸引5.3萬人次,門票收入足以支付全年支出。當時,美國尚處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為一睹熊貓風采,不惜掏錢。
我曾有幸前往成都雅安的熊貓保護區親眼目睹這些可愛的熊貓,並與熊貓合影留念,保育人員只讓我跟未滿一歲的大熊貓合影,怕成熟一點的大熊貓會攻擊人類,那時候才知道原來熊貓也是有脾氣的。那次經歷不僅讓我更加瞭解大熊貓的生活習性,也讓我深切感受到熊貓對人類的吸引力。
熊貓外交的起源
對日抗戰時期,距珍珠港事件爆發約一個月,蔣夫人為了答謝美國援華聯合會(United China Relief)對國民政府的協助,曾贈送兩隻大熊貓,從重慶搭飛機到馬尼拉,再乘船至夏威夷,再經過一段有可能遭遇日本潛艇攻擊的旅途後抵達舊金山,最後是安置在紐約市立Bronx 動物園。
而大陸的熊貓外交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時,中美雙方達成協議,中國大陸贈送了一對大熊貓給美國,這對大熊貓被安置在華盛頓國家動物園,開啟了中美「熊貓外交」的序幕。
此後,中國政府先後向多個國家贈送或租借大熊貓,這些國家包括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通過熊貓外交,中國不僅增進了與這些國家的關係,還在國際社會樹立了友好和開放的形象。
熊貓外交的變遷
1984年,中國加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該公約嚴格限制了大熊貓的贈送和貿易行為。此後,中國調整了熊貓外交政策,將大熊貓的贈送改為租借,並以“研究型租借”的形式進行合作。這一政策不僅符合國際保護瀕危物種的要求,也確保了大熊貓在國外的生活品質和繁育研究。
根據現行的熊貓租借政策,中國向外租借一對健康的大熊貓,租借期通常為10年,每年的租金為100萬美元。此外,租借方每年要另向中方支付50萬美元的贊助費;而租借期間出生的熊貓幼崽所有權歸中國,幼崽在4歲前必須返回中國參與繁育。這一政策既保證了大熊貓的種群延續,也為中國大熊貓的保護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資金支持。
因為這個政策的原因,這幾年中國大陸在外的大熊貓密集地回歸中國。2023年總共回去了17隻,2024年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2024年初,中國大陸在外的大熊貓總數不到60隻。接連兩年回來30多隻熊貓,難怪國際上有種大陸在召回熊貓的感覺。但這兩年特別多,主要是原本疫情時間租借期滿要回大陸的熊貓,因疫情耽擱沒有回去,直到疫情結束後的這兩年才大規模回去。
熊貓外交的影響
大熊貓的到來往往會在當地引發巨大的「熊貓熱」。以法國的博瓦勒野生動物園為例,自從2012年引入大熊貓後,該園的遊客數量從每年60萬人次激增至200萬人次。熊貓不僅為動物園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促進了當地旅遊業、餐飲業和相關紀念品產業的發展。
此外,熊貓外交還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意義。熊貓作為中國的友誼使者,促進了中國與租借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民間友誼。近年來,隨著中美關係的起伏變化,熊貓外交再次成為中美關係的晴雨錶。此次中國重啟熊貓外交,將大熊貓再次送往美國,表明了中方希望通過這一柔性外交手段改善和穩定兩國關係的意願。
熊貓外交在台灣
2008年,中國大陸向台灣贈送了一對大熊貓“團團”和“圓圓”,它們成為了兩岸友誼的象徵。大熊貓在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到來引發了極大的關注,遊客絡繹不絕。這對大熊貓不僅是兩岸關係的象徵,也在台灣民眾中引發了廣泛的熊貓熱。
“團團”和“圓圓”。
然而,熊貓外交在台灣也經歷了諸多波折。從最初的申請到最終的引入,經歷了多次討論和審查。這不僅涉及到保育和動物福利問題,也牽涉到複雜的政治背景。最後木柵動物園是依據中國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辦公室,核發的「野生動植物進出口許可證明文件」來辦理,比照過去台灣引進中國珍稀中藥材採行的模式,另外台灣回贈給中國大陸一對台灣長鬃山羊與台灣梅花鹿。
總結
熊貓作為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具有獨特的魅力。或許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善用熊貓的親和力和象徵意義,在保持自身立場的同時,緩和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穩定發展:
首先,台灣可以舉辦更多熊貓相關的文化和教育活動,例如熊貓展覽、講座和親子活動,讓更多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瞭解熊貓的生態習性和保護工作。通過這些活動,增進兩岸民眾的互動和理解,從而減少誤解和對立情緒。
其次,通過熊貓的科研合作,台灣可以邀請大陸的熊貓專家來台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這樣的合作不僅能夠提升台灣在瀕危物種保護方面的科研水準,也為兩岸學術界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促進雙方在其他領域的互動。
再次,台灣可以利用熊貓作為旅遊資源,吸引更多大陸遊客來台。熊貓的到來不僅會帶動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參觀人次,還能促進周邊餐飲、住宿等旅遊相關產業的發展,增進兩岸的民間經濟交流。
最後,台灣媒體可以通過報導熊貓在台生活的點滴,向兩岸民眾傳遞友好資訊,營造和諧氛圍。這些報導能夠説明兩岸民眾看到對方積極友好的一面,減少敵對情緒。
通過這些具體舉措,台灣有機會在保持自身立場的同時,善用熊貓的親和力和象徵意義,緩和兩岸關係,促進和平穩定發展。這不僅有利於兩岸人民的福祉,也為未來的合作與交流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作者簡介
倪國緯,台灣出生長大,畢業於中興法商(現為台北大學),後赴美國雪城大學攻讀碩士,並在大陸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其父親1949年從昆明離開大陸,而兩個孩子卻在昆明出生,再加上他娶了一位大陸妻子,這段奇緣讓他對大陸的發展格外關注。在北京工作十餘年,先在兩岸合資公司,後來到大陸公司工作,與大陸員工相處融洽,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大陸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深刻的理解。倪國緯將藉由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向大家介紹大陸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促進兩岸交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