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和Alpha世代,這群原生在數位和AI浪潮下的孩子,平常要接觸傳統戲曲,難度稱得上是五顆星,文化部從暑假開始,邀請22個傳統藝術團體,進入全臺220所學校巡迴演出,希望讓學童有更多機會認識傳統戲曲。 「噶瑪蘭公主,跟爸爸回家去,我不要啦。」 公主不回家,龍王召集蝦兵蟹將來找她。 「請你們借我兩隻手,放在身體的左右兩邊,左手從下面挖一個大大的冰淇淋。」 教台下孩子挖冰淇淋魔法,讓龍王乖乖聽話,小朋友發揮力量,開心笑哈哈。 「令龍王臘月廿九晚上,天降大雨,將蓬萊島沉。」 布袋戲、歌仔戲等傳統戲曲,改編成「人偶互動」輕鬆又有趣,演出內容囊括客家、河洛和原住民等臺灣多元文化。 臺北木偶劇團演師 吳聲杰:「臺灣人本來就有河洛人、有客家人,所以這齣戲裡面本身就有出現客家人,講說啊壞掉了、壞掉了,伯公爺爺說呀,廿九那天啊、就會死掉了,完蛋了、完蛋了,怎麼辦、怎麼辦哪,會有這種的劇情,偶爾會穿插其中。」 22個傳統藝術表演團隊,將深入220所校園巡演,文化部長李遠,談到把傳統藝術帶給孩子,說今天是他上任最快樂的一天。 文化部長 李遠:「其實今天是我來做文化部長,最快樂的一天,其實文化部可以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我毫不猶豫地說,我最想做這個青少年扎根的計畫,第二重要的是,當我們說我們要把臺灣的文化,帶到全世界去,那臺灣文化有什麼呢,當然就是傳統文化。」 教育部師培及藝教司長 武曉霞:「不論是歌仔戲、布袋戲,據我所知還有我們這個客家的戲劇,還有原住民的歌謠,都帶到山上、海邊,來去感動我們的小朋友,校校有平板很重要,不過校校如果都有傳統劇團,來做巡演,我覺得那是更重要的。」 「哇,颱風來了,颱風來了。」 表演團體也將上山下海,進入全臺至少70所偏遠地區學校,讓孩子不僅看表演也能親身參與,拋開3C產品,親近臺灣珍貴的傳統戲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