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宗博館回佛對談 改變人類生活法則 回歸自然永續共處

中央社/ 2024.07.09 14:5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09 14:50:04)你有多久沒和自然一起生活了?自然是萬物生命的源泉,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釀成危機,在世界宗教博物館舉辦的第18場回佛對談中,學者專家以「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法則」為題,從媒體觀察、社會學、心靈信仰和實作案例提出警醒和建議,快速的科技生活讓人常常忘了與自然互動,希望人們重新整理價值觀,尊重、保護、回歸自然,學習並實踐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法則,共同營造地球和自然的永續環境。

「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法則」對談主講人彭光偉,是三立新聞台「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去年8月,採訪北極斯爾瓦巴的科學研究站,那兒是北極熊的故鄉,是雷神索爾的故鄉,除了看看極地霸主北極熊,也以「我是地球人」在節目中說出北極的生態真相。他說,氣候變遷是全球對人類造成巨大的衝擊,是既定的事實更迫在眉睫,而北極是氣候變遷的第一線,科學家長期進駐研究站,試圖找尋氣候變化的端倪。

人類一小步 都可能造成自然變化

北極隨處可見雨後的苔原、沈積地和熊掌,根據科學家觀察,之前一週可以看2、3次的冰川崩落,現在1個小時,可以看到好幾次冰川大片的崩塌,高度和廣度巨大得讓人震撼,只因為暖化加速了冰川崩落的速度。2023年,夏天最高溫創了紀錄,現在海平面溫度也偏高。彭光偉說,我們的任何一個小步都可能對自然造成變化,愛山不一定要親山,喜歡高端旅遊、探索的人們,在驚喜之餘,是不是可以想一想生活中如何與自然共存?

孟磊來自美國、而後在台灣落地生根,他是台灣首位樸門教師認證講師,創辦「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是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創會理事長,主張地球太空船的概念,具體設計土地、生態環境的永續生活,在台北市陽明山平等里應用樸門打造「風之谷」家園,藉由實作實踐自然永續的設計。他說,所有生命都有貢獻,都有它的功能,地球就如一輛載具,是承受我們生命由生到死唯一的班車,我們必須學會照顧這班車,我們是地球的乘客,要為未來的世代提供服務。

照顧人類、照顧地球、公平分享資源

「樸門」是什麼?它是一套用來支持人類永續生活的設計系統,有意識地設計與維護一個具有農業生產力的生態系。核心價值是照顧人類、照顧地球、公平分享資源給其他人和生物;目標是將人類的影響,從有害轉變為有益,並為其他動物、植物讓出更多的空間,進而提供必要的生態功能。

孟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每個人都是設計師,時時刻刻都在管理環境,一塊地就像人體一樣,每個地方都是一個細胞,利用思考和設計,透過人類的智慧傳承,在大自然陽光、水、光合作用下,整理被忽略的畸零地、荒地和雜草地,這個空間歡迎各種物種、生命,累積多樣性生物、土壤和循環儲存能量,將理念化為行動,大家一起實際生活,一個人變一群人,讓公共草皮變成都市農園,建立新的多元生態系,營造好的人類所在。

透過更多的宗教教育 回歸道教精神

曹育齊是台北集神道壇主持,從信仰、心靈層面談如何與自然共存、生態永續。2020年以「潮牌道士」一書受到重視,他說,道士包辦人類的一切婚喪喜慶,因為社會發展快速、人性功利的需求,過多的傳統民俗行為、觀念和走向,不僅不合時宜,也充斥太多人云亦云、積非成是,甚至有些鋪張的行為非常不環保,而且是傷害大自然的。

如何在民俗信仰和自然議題中平衡?他說,宗教沒有那麼神神鬼鬼,沒那麼多的必然、必要,或是一定得遵守的規定,很多做法可以考量自然生態並與時俱進,透過更多的宗教教育回歸道教的精神,希望一切回歸自然,和社會平衡共存,創造更和諧有愛的社會。

社會加速發展 讓我們離自然很遠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萬尹亮從社會學的觀點,談到氣候危機和永續生活的轉型。他感嘆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離自然生活方式很遠了,整體社會型態已經是電力化、汽車化的社會,電力支撐人類的進步,我們是站在電池、電線上的人們,因為社會加速前進發展,讓我們離自然、溫度、濕度很遠。

他說,外食和肉食的社會食物系統,也改變人類自然的生活方式,消費轉型不只是生產系統與科技的挑戰,人們生活方式也必須改變,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遠,不一樣的社會型態轉型,需要不一樣的治理架構,透過實踐社群、基礎設施、價值觀改變,經由社會實作共同型態根本永續轉型。也就是說,整體社會必須換另外一條軌道生活,由個人發起,透過不同類型的人交流、對話,將思考化為行動,進而建設設施,換來政策的支持與行動。

他分享了一些例子,例如:實踐社群可以比照「地球花園」概念,透過消費者的參與,組成消費合作社,組成共存,共用、共樂、共生、共耕、共食、共工的生態村;基礎設施建設與其蓋高速公路,不如蓋水池、公園或腳踏車高速公路;不論是醫療、交通或生活,人們必須放棄以金錢為衡量的價值觀,改為追求社會福祉和美好幸福的價值觀,才能說服政府或決策者改變,最終帶來美好幸福的自然永續轉型生活。

第18場回佛對談中,學者專家以「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法則」為題,從媒體觀察、社會學、心靈信仰和實作案例提出警醒和建議。(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彭光偉說,任何一個小步都可能對自然造成變化,愛山不一定要親山,想一想生活中如何與自然共存? (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3位對談人希望人們重新整理價值觀,尊重、保護、回歸自然,學習並實踐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法則,營造地球和自然的永續環境。(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與自然共存的生活法則」對談,專家學者和台下互動熱烈。(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對談內容精彩,吸引很多人到場參加。(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