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觀點》個人到國家:道德與尊重的哲學探討/魯云湘

台灣好報/ 2024.07.09 11:34

魯云湘(自由撰寫家)

近期,筆者在閱覽國內社會新聞時,有了這樣的感觸:「人與人之間能否相互尊重,應建立在道德基礎之上。對於毫無道德之人,是否能受到他人的尊重?」這是因為臺灣社會仍受中國哲學「釋、道、儒、墨」的影響。因此,本文將以哲學思想和國際關係理論探討國家之間的尊重與道德的關聯性。

首先,簡述中國四家的主張:釋家講「緣起」和「空性」、道家提倡「自然」和「無為」、儒家強調「仁」、「義」和「禮」,墨家則主張「兼愛」、「非攻」。這些觀點結合起來表明,自私自利的人相比於順應自然、敬重師長、關心社會、無私奉獻的人,更難獲得他人真心的友誼和信任,以及社會的廣泛尊重。這讓筆者認識到,一個人的道德標準來自於文化薰陶。唯有自我約束,才能與他人相互尊重。

接下來,探討西方哲學對國際關係的影響。在國際關係研究中,不同理論提供了多樣視角。

一、現實主義強調權力平衡,認為國家行為由自助和生存驅動。國家間的尊重更多基於實力和利益,而非道德。這與康德的道德法則形成對比。霍布斯則主張,人們需要達成社會契約並形成國家以追求權力,類似於國際關係中的權力平衡。因此,各國尊重的是擁有實力與影響力的國家,而非僅擁有高道德水準的國家。例如,美國的國際影響力主要來自其經濟和軍事實力,而非道德形象。

二、自由主義主張國際合作、規範和制度的重要性,認為國家間的互相尊重應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基礎上。這與亞里士多德和洛克的思想相符,亞里士多德認為道德行為來自個人的德行,洛克強調自然權利和政府的合法性。因此,國際制度和規範可以促進國家之間的合作並獲得相互尊重。例如,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合作與尊重,建立在共同的價值觀和規範之上。

三、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關係由經濟利益和階級鬥爭驅動,而非道德。這與功利主義類似,強調行為結果及最大化幸福。但與黑格爾的歷史辯證法對比,黑格爾強調精神和理念。因此,國家間的尊重更多基於經濟實力和利益。例如,中國大陸與非洲國家的合作,更多基於經濟利益,而非道德關懷。

四、建構主義認為,國家關係由社會規範、價值觀與身份認同所塑造。這與現象學的觀點相似,現象學強調個人主觀經驗。福柯的權力知識理論認為,權力關係和社會規範形塑了知識與行為,與建構主義相似。國家行為受社會規範影響,道德水準和價值觀等因素,會影響國家的行為及互動方式。

人與人的相處,來自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這是達到相互尊重的基礎;而國與國之間的互動,則需要考量權力、利益、制度和身份認同等多重因素。

儘管某些觀念過於理想化,難以在現實中實現,但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能否獲得他人的尊重,關係到自身實力和有效的自我約束,這才是建立和諧關係的關鍵。(照片翻攝示意圖)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