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廢」可直接念,或是念「較不受人歡迎的魚」,源起義大利熱那亞的「慢魚運動」,希望告訴大家,每一條魚的背後有著很深層的文化聯結,2019年苗栗海線,竹南、後龍、通霄、苑裡4鄉鎮,率先成為臺灣第一個推動慢魚運動的先驅,苗栗苑裡在地協會,最近就推動「苑海永續計畫」,希望捕撈上岸的魚都能好好被運用,來看他們如何為「魚廢」找到解方。 苗栗苑裡這場推廣慢魚理念的海洋永續餐桌活動,希望不浪費海洋資源,讓撈上岸的魚都能好好運用,主廚發揮創意,把魚內臟熬成粥品、高湯,想方設法讓它變好吃。 民眾 巫小姐:「剛剛吃到魚鰾覺得滿特別的,有點像軟軟的魷魚那種感覺,然後鮮味非常足夠。」 透過一系列工作坊,生態廚師從在地耆老口中,探尋在地傳統運用魚廢的方式,加上創意研發出新菜色,除了打破一般民眾對海產的刻板印象外,這場餐桌菜餚設計,擺盤不華麗浮誇,烹調手法難度不高,就是想讓魚廢利用可長可久。 生態廚師 張文騰:「我們要想辦法就是去設計出,我做得出來了以後,當地這裡的餐廳,它可以也延續用下去,甚至於它可以變成是一個商品化。」 海線一家親環保協會理事長 陳薈茗:「以往我會傳統只會買固定的一些魚種,可是現在未來有廢魚的話,我就知道如何去把它使用,在我們餐桌上,然後未來我們餐廳也吃得到。」 苗栗,一座跟海息息相關的城市,苗栗慢魚海岸(Slow Fish Miaoli),是苗栗縣政府延續「慢品牌」之下,所誕生的計畫,主要推廣慢魚運動(Slow Fish),也是國際慢食運動的分支,2003年,源起於義大利熱那亞的慢魚運動,20多年來不斷致力推廣魚文化,要告訴大家每一條魚的背後,有著很深層的文化聯結,2019年苗栗率先成為臺灣第一個慢魚運動先驅,2020年以苗栗慢魚海岸獲國際慢食組織肯定,正式成為其中一員。 苗栗縣文化觀光局長 林彥甫:「希望說大家來了解我們的環境,我們這裡有產什麼在地的,吃在地、吃當令時節,慢魚就是跟大家講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苗栗慢魚海岸推動包含藍色海洋、藍色教育,傳統漁法、藍色組織、藍色旅遊5大內涵,在海線4鄉鎮,竹南、後龍、通霄、苑裡,導入慢魚理念,從懂魚、建立與海洋共生共榮理念,深耕海洋教育及培訓海洋資源人才,進而帶動地方漁業觀光,推動永續海岸線發展。 苗栗慢魚海岸計畫主持人 李秀玲:「我們是在推廣,就是怎麼樣讓吃魚這件事情,吃當季,然後要吃得充滿公平正義這件事情,然後在傳統的漁法這個部分,盡量去尊重我們在地人的智慧,尊重海洋,然後尊重大自然的,這樣子的一個漁獲的方法,其實是非常珍貴的。」 苗栗這4個沿海鄉鎮近50公里的海岸線,漁獲量大概只占全臺灣的千分之2,在這樣的地方推動慢魚理念,不免引起質疑「憑什麼」?但或許正因為地方小,推動新興的文化運動理念,反而更容易徹底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