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假 國慶晚會 張友驊

疫情升溫!醫呼籲選擇「當歸、川芎、白芍」提高免疫力 

台灣好報/ 2024.07.08 12:21

高風險者增加接種疫苗與自主篩檢

【記者 陳顗喆/台北 報導】國內新冠疫情逐步升溫,行政院衛生署已經發布新聞通告:請民眾儘速接種新冠XBB疫苗,及早獲得保護力,以降低感染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然而除了疫苗之外,在新冠疫情治療及癒後治療表現一直突出的中醫界,本著藥食同源的原理,也呼籲民眾可藉由中藥食療補充品,在平時加強自身免疫力。而對於高風險者更要加強自身的自主篩檢,勤洗手、出入公眾場所戴口罩,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並在家休息,避免接觸脆弱族群,保護自己與他人的健康。

當歸有「藥王」、「聖藥」的美稱,除了藥用,也是常見的食材之一。它有治久咳氣喘、活血、抗老等數十種功效,根據香港中藥藥劑師協會資料顯示,當歸是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又因其獨特的氣味,除了藥用外,料理上也不難發現當歸的蹤影,如東南亞的肉骨茶、台灣的牛肉麵、羊肉爐、藥燉排骨等菜式都會加入少量的當歸,使其更具獨特的風味。

川芎是種常見的草本植物,自古以來就被民眾所利用,具有免疫抗老、鎮靜、安眠、抗菌作用,對於改善肺心病患者有顯著功效。川芎在烘乾曬乾後,再去其鬚根,一般可利用酒炒或切片來使用。

白芍則引藥入肝增強收斂作用,善斂血止血,疏肝解鬱。在中醫學上,有「酸甘化陰」的說法,在臨床上治療陰虛,養肝,止痛等功效。多用於因血虛及肝陰虛而造成身體不調和等情況。

林子民中醫師提出:「神農本草經」上記載,上品藥可以益氣延年;中品藥,養性以應人,兼具養生與治療的功能,此兩品藥即有提升免疫力、養生保健的效用。當歸、川芎、白芍即被歸類為此兩品藥中,如果運用得宜更可以發揮1加1大於二的效果,民間常常有的四物湯內即為當歸、川芎、白芍所組成。

陳彥甫營養師指出:「四物湯」是一道耳熟能詳的藥膳食譜,主要用於補血養血、調經養顏,由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組成的中醫傳統補血湯方,這是中醫對四物湯的功能定義,但日前藉著現代科學的研究發現它更蘊含許多有助益健康維護的營養素: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1)(2):降血壓、抗氧化、抗發炎功效。

芍藥苷(Paeoniflorin)(3)(4):具抗憂鬱功效,免疫調節作用及抗發炎反應。多酚類(Total Polyphenol)(5)(6):多酚是一組植物化學物質的統稱,對人體健康具有許多的功效,可以抵抗紫外線、抑制自由基氧化、還能夠抑制癌細胞的增生,產生抗病防癌、保養肌膚的效果。多醣體(Polysaccharide)(7)(8):具有免疫調節作用、維持腸道健康及腸道菌相平衡。

營養師建議再好的選擇都切忌不可以過量使用,否則都有可能會產生影響身體狀況。尤其中醫師更指出,不宜用量過大或單味使用,最好選擇有信譽、製程嚴謹、國際大廠的產品來做使用。

由Atomy(中譯:艾多美)經銷的HemoHIM G (煥力飲G)是Kolmar BNH的科技密集產品代表作。與「韓國原子力研究院」(Korea Atomic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共同開發的主原料「HemoHIM G當歸等混和萃取物」是結合了當歸、川芎與白芍等萃取物。這項產品目前已打入英國、歐洲以及台灣等國家市場。

更多對於提高自身免疫力的建議:
戒煙
新冠肺炎是一種新型呼吸道疾病,會損傷肺內肺泡膜。在嚴重病例中病人甚至可能需要呼吸器支持,而那些有肺病的人更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避免吸煙和電子香煙始終是一個要遵守的好規則。戒煙能為改善免疫系統所做的第一件事。

睡眠充足
就中醫理論來說,夜間的深度睡眠是整個身體系統恢復的時候。每晚睡眠時間目標為六至八小時,保持良好的睡眠衛生。設定固定的就寢時間和起床時間,而且臥室裡不要有手機或螢幕,藍光會讓大腦誤以為是白天,導致難以入睡。

減壓
皮質醇是一種壓力荷爾蒙,會抑制免疫系統。壓力也會影響睡眠。飲食習慣也是如此。當有壓力時更容易做出糟糕的決定,比如吃不健康的食物,這對整體健康將會產生骨牌效應,因此減壓對於一般上班族來說是相當必要的功課。

運動
有氧運動能使免疫系統更有效,對於減輕壓力和緩解抑鬱更有有效的成果。運動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降血壓、有助於控制體重,以及預防各種疾病。

良好的飲食習慣
飲食要全面、均衡,如地中海飲食法,這種飲食全是蔬菜、瘦肉和健康的脂肪,是人們改善免疫系統的另一種方式。免疫系統的大部分是在腸道內壁,所以用大量益菌來維持腸道和微生物菌叢是個不錯的主意。

不過量飲酒
現行的《美國人膳食指引》(U.S. 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建議,飲酒應適量:女性每天最多喝一杯,男性每天最多喝兩杯。並且睡前不要飲酒。(照片艾多美提供)

新聞圖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