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法學研究員陳玉潔說,中國的法律戰本就是強制性的工具,旨在迫使台灣屈服。隨著中共推出治獨《22條意見》後,接下來恐出現首宗台獨份子受審的指標案例。
在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與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7月5日舉辦的「中國法律戰與反分裂國家法對印太區域的危害國際研討會」上,會學者及台灣政界人士即聚焦,如何面對中國對台日增的威脅,深入討論中國近期大打法律戰的動機、手段與其所造成的危害。
陳玉潔認為,中國勢必擴大一波波法律戰的攻勢,例如,台籍人士楊智淵2022年8月於中國遭捕後,今年4月進一步成為以「分裂國家罪」起訴的首例。
陳玉潔指出,中國法律戰非單一戰略,而是佐以心理戰、輿論戰,發揮所謂「三戰」的效力,具體作法包括頒布法律後,透過媒體放大影響力和威脅認知,以產生更廣泛的寒蟬效應。
陳玉潔說: 中國法律戰的「目的不是透過法律解決任何爭端,而是操縱更廣泛的戰略環境,迫使對方屈服,看看南(中國)海仲裁案就知道了,菲律賓起訴中國,而中國從未出庭,也否定仲裁裁決的合法性。
日本《產經新聞》前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說,治獨《22條意見》竟對台獨木舟祭出死刑極刑,中國深知民主國家重視人命,因此就2010年的中日海上糾紛、2021年的孟晚舟事件,都曾威脅要將在押的日本、加拿大公民判處死刑,以迫使日、加政府妥協。
矢板明夫警告,中方此舉恐對各國的學術界、新聞傳媒和商界都帶來衝擊,例如許多學者和研究生可能擔心踩到「台獨」紅線,而放棄與台灣政治有關的研究主題,而媒體記者下筆時,心理壓力也大增,包括在華經商的外資也會更謹慎。
根據《路透》星期四(7月4日)引述不具名的律師和兩名外企高管的說法報導,《22條意見》出台後,部分在華運營的外企不僅急於確認公司的法律風險和曝險程度,也考慮將台籍員工撤出中國。
報導稱,截至2022年,約有17.7萬位台灣人還在中國工作,此法對他們的影響不容小覷。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表示,中國早於2018年,就以「反分裂國家」為名,要求如航空公司等許多外企修改對台灣的稱呼。中國近年對外企的干預,也未因經濟疲軟而鬆手,且令人擔憂的是,外企為降低風險,未來恐索性不再僱用台籍員工。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法學院教授郭丹青(Donald C. Clark)表示,相較於中國2005年通過的《反分裂國家法》,內容粗糙而模糊,今年推出的治獨《22條意見》將犯罪打擊面擴及全球各地所謂的台獨行為,是對台恫嚇戰的「重大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