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謝國樑 6寶媽 磁暴

陳婉真說故事》我們要什麼樣的國家老兵紀念館?

優傳媒/ 2024.09.18 06:15

前高雄市長陳菊的父親也是台籍老兵,她深知許昭榮推動成立台灣歷代陣亡將士紀念碑的努力;也曾陪同蔡英文參加秋祭活動,但僅此一次,直到蔡英文任滿下台,對於二戰台籍老兵的問題與訴求始終視而不見。

 

作者/陳婉真

 

文化部於日前發函給相關單位,定9月18日舉辦一項「老兵與眷村文化保存諮詢會議」,為成立國家老兵紀念館作準備。

 

文化部在議程的〈承辦單位報告〉中說:

 

老兵是台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眷村則與老兵故事密切相連,近來眷村在修復與活化之發展過程,透過梳理眷村的歷史脈絡與其文化意涵,使歷史記憶與脈絡重現,讓國人更加認識、了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老兵所存留下來的史料檔案、文物影像、新聞報導、文物事蹟 ,乃至藝文作品,數量龐大,深刻感人,倘能加以徵集、展示,將會使更多人認識老兵的故事,讓台灣社會銘記這段重要的歷史。

 

報告中說,本案的提案人是周家安老師。

 

周家安老師何許人也?竟然僅憑他一個人就能啟動文化部的國家資源,為成立國家老兵紀念館展開密集的籌備活動?

 

原來這位周老師的父親曾在中國參加對日抗戰,退伍後於1947年來台覓職,兩年後生下周家安。而周本人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在國中教書,並在居住地宜蘭長期幫游錫堃助選有功,2000年游任行政院長聘周為行政院顧問,後來游任立法院長,聘周為有給職秘書。

 

周家安在提案中說,台灣長期以來存有一個心腹大患,就是外省族群與本地族群之間,可說是親切的陌生人,彼此往往缺乏認同,更缺信賴,這個危機必須徹底化解,台灣才有可能同島一命,長治久安。而設立國家級的老兵紀念館,正是展現「從認知到信賴」的最佳場域。

 

他在提案中說:「無論被迫或主動從軍的底層外省老兵、反共義士、反共救國軍、台籍日本兵、高砂義勇隊、台籍國軍、台籍解放軍等等,無論台灣土生或外來落地,統稱老兵,都是被大時代巨輪輾壓的犧牲者。」

 

結論是,該館的目的是蒐藏老兵事蹟,汲取歷史教訓,而最大特色是從對立到對話,化解族群心結。

由於1945年以後國民黨強加於台灣人的抗日史觀,及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陰影,導致台灣參與80年前二次世界大戰的見證者,為避免家人在外轉述戰爭記憶引禍,這些參戰的台籍老兵選擇關閉這段人生體驗,珍貴的歷史記憶就隨著時間消逝。位在高雄旗津的這塊紀念碑,是許昭榮多年爭取,最後以自焚才換得高雄市政府同意設置,目前隸屬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下的一個紀念園區 ,也是全台唯一紀念二戰台籍老兵的園區。高雄市文化局每年會舉辦春秋兩祭,紀念台灣歷代戰殁將士英靈。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文化部這個會議召開前不久,剛好有一部電視連續劇《聽海湧》播出,劇情是談到二戰末期台籍日本兵被調派為戰俘監視員的故事;在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也同時展出《「聽海湧」與它的時代:二戰下的臺籍戰俘監視員特展》,一時之間,一向冷門的台籍日本兵議題,成為網路熱搜項目之一。

 

而坐落在高雄旗津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裡頭有一個面積比旁邊公廁還小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則是全台唯一展示台籍日本兵故事的紀念館,是前台籍日本兵、也是政治受難人士許昭榮,以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取而成立的,目前隸屬於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許昭榮的後續支持者成立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負責承辦長期展出及導覽等相關業務。

 

最近剛好有一部電視連續劇《聽海湧》播出,劇情是談到二戰末期台籍日本兵被調派為戰俘監視員的故事,很多年輕人頭一次知道原來二戰期間我們的父祖輩參與如此之深,然而,全台灣卻僅有旗津一個面積比旁邊公廁還小的「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展出一些台籍老兵的紀念物。推動成立國家級紀念園區是老兵協會多年來的願望,卻得不到政府一絲絲的關注,反倒是外省老芋仔的後代提議要成立國家老兵紀念館,讓老兵協會深感惶恐,唯恐如此一來,協會多年的努力將付諸流水,台籍日本兵的問題將被強加上黨國教育的錯置嫁接史觀。

 

由於戰和館的業務屬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所轄,文化部所召開的會議只邀請高雄市立史博館,老兵協會完全沒有置喙的餘地,這讓協會會員大感不滿,因而擬訂一份聲明,打算請與會者代為宣讀。

 

協會認為,1949年撤台的國民黨老兵,有行政院退輔會及各地榮民之家協助照護安養;參戰的歷史有花費十數億的「中華民國國軍歷史文物館」典藏,還有各地佔用原日軍眷舍改建的眷村,轉型為眷村文化館,有各地紀念國民革命軍的忠烈祠;有77事變抗戰紀念日、814空軍節、823炮戰紀念日、93軍人節等各種節日。在國民黨極權統治時期,書寫眷村記憶的書籍沒有被打壓,甚至在中華民國影視娛樂圈還有很龐大勢力的「眷村幫」掌控藝人的生殺大權。

 

「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牆上有一幅同一個人穿著三種軍服的馬塞克壁畫 ,那是許多台籍日本兵的真實故事,二戰時他們為保衛鄉土參戰,從滿洲到新幾內亞都有他們的足跡;戰後許多人響應國軍號召,到中國打內戰,有人戰死,也有人被俘後穿上解放軍裝成為共軍。台籍日本兵的故事曲折,勉強和外省老兵、反共義士、反共救國軍....一起成立紀念館,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然而,台灣參與80年前二次世界大戰的見證者,在國民黨政權統治下噤聲,白色恐怖時期,任何可以羅織入罪的蛛絲馬跡都讓人避之唯恐不及,許多參戰的文物、資料,在228大屠殺之後大部份被埋藏焚毀。為避免家人在外轉述戰爭記憶引禍,這些參戰的台籍老兵選擇關閉這段人生體驗,珍貴的歷史記憶就隨著時間消逝,台灣新生代根本無從了解這片土地曾經發生的過往,最後只能接受黨國教育的錯置嫁接史觀。

 

 

台籍老兵們的軍事儲金跟戰傷補償,則因為國民黨政權非法處分在台日本私產,導致清算和約遲遲未能制定與簽署,最後成為無頭公案,台籍老兵的權益又再次被忽視抹煞。

 

中華民國退輔會並不會去照顧這批前日本兵,這些人在戰後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謀生,不敢妄想還有紀念他們為國參戰犧牲的節日。每年的815終戰紀念日,台灣媒體安靜到似乎那場大戰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是不存在的。只有日本東京的靖國神社奉祀30,000多名戰歿台灣兵、沖繩摩文仁之丘樹立「台灣之塔」與李登輝前總統的「為國作見證」碑,還有位於高雄旗津空間狹小的二級館舍「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在保存這段影響深遠的台灣近代戰爭史。

 

老兵協會強調,並非「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只紀念台籍老兵,而是全台灣只有這一個台籍老兵的紀念館舍。

 

旗津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裡,這個長著兩支長長翅膀的雕像,來自原住民的傳說,如果不幸死在他鄉,給他們兩支翅膀,他們的靈魂就能飛回故鄉。這是被統治者何其無奈的展現,底下三根柱子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紀念碑,其中戰俘船紀念碑又是另一個未為人知的二戰故事。

 

協會說,台籍日本兵跟國民黨老兵的歷史,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史觀及論述,放在同一個場館要怎麼兼顧各自的立場?這也是一種歷史話語權的襲奪。可以想見,當兩者的歷史結合在一起時,使用的史觀就是黨國時代國立編譯館版本的論述,這麼多年來,許多前輩用生命心血重建的台灣近代戰爭史將付諸流水。

 

如果文化部真的有心,應該要提升「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的軟硬體設備,擴充歷史保存及教育功能,成為台灣對於二戰戰爭記憶保存與和平推廣的重鎮,而不是一直耗費珍貴的納稅資源在疊床架屋的組織之上。

 

我們回顧台灣從1945年日本戰敗、放棄殖民至今將屆八十年,八十年來台灣的歷史在國民黨外來政權的強力洗腦下,戰前的歷史完全被抹煞或扭曲,導致台灣人有史以來傷亡最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段歷史全面消失。即便蔡英文執政期間開始提出來(很快就無疾而終)的轉型正義,也是從1945年8月15日以後起算,也就是說,《聽海湧》電影那個年代的台灣兵被當作戰俘處死也是活該!

 

而今,號稱本土政黨的民進黨執政已經歷了三位總統,只有蔡英文在第二任總統選舉當選後到戰和館參加秋祭活動,騙取老兵的感情之外,從未見有過任何積極作為,反倒是馬英九擔任總統時,大規模舉辦「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無論國民黨或共產黨在這一點的看法倒是相當一致,他們至今還在「對日抗戰」,也就是和台灣人父祖輩的國家認同正面對抗。

 

全世界各國只要有參與過二次世界大戰的,均設有紀念館或紀念園區,唯有台灣是日本攻打南洋的重要基地,有二十萬台灣青年赴戰場,戰殁或失踪者超過五萬人,至今沒有國家級紀念園區。如果文化部真要開始推動,至少應該參考各國的前例,好好規劃。例如在沖繩的平和祈念公園( Peace Memorial Park),戰死的美軍和當地軍民同樣設有紀念碑,刻上戰殁者的名字,每年日本政府舉辦慰靈祭活動時,戰時敵對的美軍也會參加。圖為駐日美軍正準備開始進行追思活動。(以上圖片均為陳婉眞攝)

 

而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文化部這場頭一次提到台籍老兵的會議,好巧不巧就選在918這一天!在中國人史觀裡面,918事變正是日本侵華戰爭的開端,是何其敏感的日子。

 

這種潛意識裡的對抗心態一日不除,台灣的戰爭史永遠停留在各說各話、互相爭吵的階段;台灣人的二戰史如果去除了台灣人史觀,而要強以國家力量成立一個敵對的、價值觀南轅北轍的國家老兵紀念館,恐怕是在為敵我兩方老兵們於九泉之下,提供另外一個戰場繼續戰鬥,直到永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熱門關鍵字:

談古論今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