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南投永續教育城台韓創生沙龍 匯流南投、輻射亞洲

觀傳媒/ 2024.07.01 16:32

(觀傳媒中彰投新聞)【記者石振賢/南投報導】為了擴大南投市與亞洲國家的教育創生交流,南投市公所、小鎮文創與大美國際文化於2024年7月1日於南投市聚芳館舉辦「匯流南投、輻射亞洲。南投永續教育城台韓創生沙龍」活動,當天包含南投市長張嘉哲、小鎮文創創辦人何培鈞與大美國際文化執行長蔡佩伶,以及從韓國遠道而來的十四人參訪團『F4Next(Flower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與教育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翻轉未來創新協會)集聚一堂,與南投市地方創生團隊一起探討『永續城鄉、教育扎根』的亞洲模式。


 

為了將南投市打造成為教育創新與文化美學、綠色旅遊的交流的中心,張嘉哲市長致力推動南投永續教育城,透過多元的教育創新共伴計畫、文化活動、生態體驗與國際交流,提升地方創生能量,促進地方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張嘉哲市長說:「南投永續教育城預計透過舊有空間的活化,設立文化美學交流場域,串聯各個學習據點,讓南投市變成一座大教室,處處都可以進行活動與學習。藉由教育扎根,便能夠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透過地方創生與公共參與,形塑南投美學城市品牌。」透過永續教育目標搭建一個集教育、文化、觀光和社區參與於一體的跨域協作平台,進而提升南投市的文化和經濟影響力。


 

參與本此沙龍的韓國代表『F4Next(Flower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成員,包括『地區活性化實驗室』田忠勳代表、『牧園大學』權善必教授、『韓國社會革新家網絡』李哲昊副理事長、『首爾特別市敦義門博物館村落』李漢浩運營長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韓山紬織物文化祭』金?冏總監等多位產學研代表。田忠勳先生代表參訪團分享韓國的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模式,從產、學、研協力,開展區域人才的培力、區域組織的賦能、跨區域組織的連動、打造地方品牌形象,到以亞洲為地方視角的夥伴串聯等,從2020年起,每年舉辦年度的『Local Dive』地方分享會與國際影響力論壇,加速亞洲地方創生的交流對話。


 

本次台韓交流的共同推動人小鎮文創何培鈞創辦人與大美國際文化蔡佩伶執行長,分別於2024、2023年受邀至韓國參與該論壇發表。田忠勳先生提到:「一個人的到來,就是一個人的人生到來。」數位的扁平時代,更需要多方點線面的合作串聯,從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組織的創意展現,到民間單位的自發執行,三方的互信互助合作,更能加速地方創生的推進,期盼這次台韓的國際交流可以彼此學習,一起進化。


 

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翻轉未來創新協會)致力於推動教育創新,通過各種活動和平台,提升教育工作者、家庭及社區的教育能量。該中心楊淑娟執行長表示:「除了學校與家庭,在地社區更是近年來更為重要的教育學習場域。連結地方特色與資源,帶著孩子認識土地的故事是『教育創新100』所關注的。」2024年起,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展開與台灣的地方創生與教育團隊進行深度交流與合作,並通過社群交流、資源對接和培力活動,推動教育創新和地方創生。預計連結教育工作者、地方社群、企業與政府,打造一個多元共榮的教育生態圈。

大美國際文化致力於教育扎根的城市設計與地方創生,在台灣的北、中、南、東推動美感教育遊牧基地與小校共伴學習圈,透過跨域人才的培力,轉化地方創生工作者的經驗,成為地方學校方發展地方為本的教材、教案。今年四月由華山1914共伴計畫支持的『大美華山風土永續學校』在南投市展開教育創生行動,導入中、彰、雲等多所科技大學的設計能量,帶著學習任務來到台灣之心,『為南投做一件美好的事』,整合公部門、企業與在地資源,讓學生透過專題式學習了解家鄉、發現家鄉的困難與挑戰、提出策略並參與社區改變。


 

大美未來將持續發展以南投學為本的國高中小學校訂課程,有『小小文化使者培力營』、『雙語數位走讀地圖建置』、『雙語文化教材』、『地方探究與實作工作坊』等課程,以南投市為核心,繪製社區變學區、遊程變課程、在地即國際的共融圖景。蔡佩伶執行長提到:「教育需要地方資源的串聯,整合教育ESD與企業的ESG,透過更加精準的數據分析,成為教育與企業之間溝通的工具,讓資源匯聚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此外,大美與小鎮智更能攜手打造數位平台,結合SDGs永續發展目標、AI模型、社會影響力評估等數位工具,賦能『小校共伴、城鄉永續』的教育模式,並擴大創新教育的影響力,創造多方合作的新契機。

這次的台韓交流活動主題融合教育創新、社區發展、社會設計,以及促進地方經濟與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隨著多元教育活動、國際交流、數位決策系統導入與在地企業合作的深入,所有與會的分享者與代表們,在會後已經開始討論這些創新行動能在全台及亞洲範圍內擴展其影響力,為下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教育與生活環境。(圖/記者石振賢翻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