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王凡看西潮》從河流到海洋—— 美國校園抗議運動的昨日與今日

優傳媒/ 2024.07.01 10:12

以哈戰爭與美國校園抗議運動將影響二○二四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殆無疑問。會不會影響到以色列未來的歷史命運?世局迷離,中東風雲變幻難測,這問題只能由上帝給答案。(圖/取自網路)

 

作者/王 凡

 

美國校園風起雲湧的反猶挺巴抗議運動,被視為自一九六○年代校園反越戰運動以來最大的全國性學運。一九六○年代學生抗議運動包括反戰、反種族歧視、反資本主義、反性別歧視,主題縱橫交叉。這樣錯綜關係的運動訴求,自一九六○年代以降,始終在美國校園幽靈未散。一九六八年的學生運動,甚至迫使時任總統的詹森宣布放棄競選連任,民主黨以極些微選票差距,將總統大位拱手給了共和黨的尼克森。而二○二四年的校園抗議運動再次趕上美國總統大選,各方人馬見縫插針,遇洞灌水,俄羅斯、中國、伊朗這些美國制裁的對手國家,也透過各種傳媒,展開各種認知作戰,使這回美國校園運動格外棘手複雜,共和黨當然也絕不會輕易放過挑撥、分化民主黨的大好機會。

 

參與政治活動是大學生活的常態

美國校園從獨立戰爭以來,所有的政治活動都是大學生活的主要部分。一九六○、七○年代,校園爭取言論自由、公民權利和反越戰。八○年代抗議美國介入非洲事務,要求大學自實施族隔離政策的南非的投資中撤離。九○年代校園內的女性主義者發動「奪回夜晚」(Take Back the Night)活動,喚起社會對於女性遭受暴力的廣泛注意。同性戀學生也開始要求學校認同同性戀行為,同時為同性戀活動提供基金。八○年代末九○年代初,由於經濟衰落,美國大學學費大漲,校園興起對學費漲價與聯邦大砍大學預算的抗議活動。九○年代末期、二○○○年代初期,校園抗議轉向反第三世界國家血汗工廠,矛頭指向企業的無盡剝削與全球化運動。

 

過去校園多次抗議運動都給美國政府造成巨大壓力,並獲致重大成果,如停止徵兵、國會通過「全面反種族隔離法」、校園結束對言論自由的限制等。社會大眾對於校園抗議運動採取包容、支持的立場,但呼籲各種校園運動應和平進行。基本上, 學生發起行動的目標訴求是一致的。

 

公元二○○○年以後,外交議題開始回到大學校園,學生的關心逐漸轉向巴勒斯坦議題。二○○一年六月一日,一枚由哈瑪斯主導的自殺炸彈在台拉維夫(Tel Aviv)的遊憩跳舞俱樂部中爆炸,二十一位以色列平民罹難,其中大多是高中學生,一百三十二人受傷。在二○○一、○二年初,哈馬斯在以色列發動一連串自殺炸彈攻擊,造成無數以色列平民遇難。二○○二年五月三日,以色列國防軍侵入約旦河西岸,進入多個巴勒斯坦城市,對當地居民展開大規模殺戮,造成四百九十七名巴勒斯坦居民死亡,一千四百四十七人受傷。在這行動前的幾個月,以色列國防軍也曾經對巴勒斯坦展開幾次攻擊,造成數百個巴勒斯坦公民遇害。以色列對於敵人挑釁的回應,一向加倍奉還,他們的報復行 動,在美國校園當中引起許多反猶主義抗議集會,但規模都不大。

 

而針對二○二三年十月七日以來的以哈戰爭,校園內的抗議行動,迥異於過去校園反戰情況。

 

一九六○年代開始的中東戰爭,由於二戰歷史未遠,猶太人遭受納粹大屠殺的悲劇深植人心,每一次以阿衝突,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帶著同情心,幾乎完全倒向以色列這一邊。但這次的以哈衝突,校園從最初同情以色列遭受重創、譴責哈瑪斯的殘酷屠殺行徑,轉為親巴勒斯坦、反猶太主義的言論與行動,風雲變色於瞬間。

 

從四月十七日哥倫比亞大學學生紮營,與過後幾天占領學校建築物的抗議行動,全美各大學的氛圍開始隱隱不安。過去視為禁忌的一句反猶口號「從河流到海洋,巴勒斯坦將獲自由」(From the river to the sea, Palestine will be free),因為帶著押韻,喊起來朗朗上口,在大學校園裡被廣為誦唱。

 

從河流到海洋

所謂河流,指約旦河。海洋,指地中海。這句口號有好幾個版本,數十年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雙 方都曾以各自的版本演繹著。此口號前半句「從河流到海洋」,在一九六○年代末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曾用以籲求成立一個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共有的單一國度,文字呈現對和平與平等的期盼,因為以色列已軍事統治巴勒斯坦人多年了。

二○一二年,哈瑪斯領袖馬沙爾(Khaled Mashaal)宣告:「從河流到海洋,從北到南,巴勒斯坦是我們的,沒有任何一吋土地可以退讓。」聽在以色列人耳中,「從河流到海洋」這短句分明帶 有強烈的仇恨意識,其政治意義就是要翦滅以色列國、族滅以色列人。

 

二○一七年,哈瑪斯在修正版的憲章中聲明: 「從河流到海洋,拒絕任何整個徹底解放巴勒斯坦的替代方案。」 一九七七年,以色列現任總理納坦雅胡所屬的利庫德黨在創黨黨章中聲明,「在海洋與約旦河之間,唯有以色列主權」。這宣告持續拒絕任何「兩國論」與解決的方案,而「在海洋與約旦河之間」 這句話也展現毫無妥協的捍衛領土決心。

 

二○二四年一月十八日,「半島電視台」報導,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在一場記者會中又說,他 已經向美國轉達了對巴勒斯坦建國問題的立場。他指出,在任何未來的安排中,以色列需要安全掌控整個約旦河西岸的領土,而巴勒斯坦建國與以色列主權完整的理念是相衝突的。那「約旦河西岸」,指的就是「海洋與約旦河之間」。

 

而阿拉伯的許多國家或組織領導人,包括賓拉登,在他們的言論中,都在使用「從河流到海洋」 這個短句,有些領導者同時還在後加上「巴勒斯坦將獲自由」這幾個字。兩句話合成的口號,劇烈挑動以色列的敏感神經,國際上也反應激烈。比如二○一八年十一月,美國 CNN 的政論員馬克 ‧ 西爾(Marc L. Hill)受邀在聯合國演講時,在結語說了這樣一句:「那就是一個自由的巴勒斯坦,從河流到海洋。」CNN 立即開除了他。

 

二○二三年十一月七日,美國眾議員拉什達 ‧ 特萊布(Rashida Tlaib)在發言中用了「從河流到海洋」這短句,眾議院立即發出譴責,第二天白宮也力斥他的發言。儘管特萊布為自己辯解,說這句的意涵是渴望自由、人權,與和平共存,而不是指死亡、毀滅,或仇恨。但白宮新聞祕書卡琳 ‧ 尚皮耶(Karine Jean-Pierre)指出,只要使用「到從河流到海洋」這幾個字,就是分裂、有害的,很多人認為那是反猶太主義的,將這個術語用於以色列-哈瑪斯的衝突之中,白宮絕不接受。 二○二四年四月十六日,美國眾議院以三百七十七比四十四的票數,通過決議,譴責「從河流到海洋,巴勒斯坦將獲自由」這句口號,認定 這是「反猶太主義」的。這次在美國校園抗議運動中,抗議的大學生高喊那句口號,對校園中的猶太學生造成心理壓力與恐懼可想而知。校園中發生的暴力事件,連頂尖名校如哈佛都不能倖免。

 

美國的以色列情結

今日校園學運速度之快,範圍之廣,更遠超過當年,這是拜登政府所始料未及的。以哈戰爭爆 發後,美國沒有派兵到加薩,但校園紮營、抗議運動,卻全是由這場戰爭引起。哥倫比亞大學紮營抗議的學生原本只有少數幾百人,由於警方全副武裝進校園鎮壓,因而點燃全美學校抗議的火苗,正如學生所描述的,警棍與鎮暴裝備,簡直在號召校園示威。

 

美國福音派基督徒向來是以色列的堅定捍衛者,對以色列的支持向來傾盡所能,福音派對以色 列的政治態度,左右美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共和黨政府的以色列政策。聖經舊約的教導深植至少一半以上福音派基督徒心中,他們認定猶太人是上帝的選民,以色列領土是猶太人神聖、合法的土地,只要以色列有難,福音派就該聞聲救苦。所以以哈戰爭伊始,美國和世界各地基督徒的奉獻,出錢出力,前往以國探訪或當志工,源源不絕。隨著以色列在加薩的殘酷攻擊被聯合國譴責為種族滅絕行為,美國校園內親巴反猶運動愈益熾烈。過去反越戰的運動訴求非常明確:美國人為什麼要大量犧牲生命去幫助一個遙遠又貪腐的國度?現在的訴求則在質疑,美國人為什麼要提供大量金錢讓以色列去屠滅巴勒斯坦人,而死在戰火中的大多是巴勒斯坦婦孺?

 

隨著加薩死亡人數的攀升,以及加薩居民家園在戰火中幾成廢墟,世界的輿論開始搖擺、轉向,蓋洛普二○二四年三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支持以色列在加薩軍事行動的美國人,已經從二○二三年十一月的百分之五十降到二○二四年三月的百分之三十六,不支持的比例則從百分之四十五上升到百分之五十五。

對於美國校園親巴勒斯坦抗議運動,《經濟學人》與《YouGov》民調合作,於五月五日至七日 所做的調查顯示,美國成人中,支持此項運動的有百分之二十六,不支持的高達百分之五十。對於以色列對哈瑪斯所採取的軍事行動,認為太殘酷的美國成人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八, 百分之十四認為還不夠殘酷,百分之二十八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 調查中發現,百分之五十的受測者反對校園學生抗議運動,支持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六。

 

YouGov 於五月二十至二十四日的最新民調則顯示,認為二○二三年十月哈瑪斯攻擊以色列的行動是正義的占百分之八,不正義的占百分之七十一;認為以色列攻擊加薩的行動是正義的占百 分之四十四,不正義的占百分之三十三;對於以巴衝突,同情以色列的美國人占百分之三十六,同情巴勒斯坦的占百分之十九,兩邊都同情的占百分之二十七。

 

過去,美國大學生靠著觀看電視新聞上街頭,現在他們的手機二十四小時轉播抗議實況,動員 力與活動機動性的超大能量,遠遠超過當年。在一九七○年,美國大學生人數不到八百萬人,而迄至二○二四年五月,美國大學生不包括研究生,就已超過一千五百萬人,足夠拜登政府焦頭爛額。

 

「從河流到海洋,巴勒斯坦將獲自由」的口號在美國校園中喊得震天價響,但民調證明,美國成人基督徒的以色列情結相較於學生,基於對聖經舊約教義的遵從而頗有不同。也許許多加入抗議群體的年輕學生本身並不理解那句口號的真正意涵,他們不過就是抗議以色列軍隊在加薩濫殺無辜,站在道德的高度上,隨口嚷嚷。然而「從河流到大海,巴勒斯坦將獲自由」的口號,在幾十年前就有鮮明的反猶太主義、種族滅絕的成分,這是引發校園中猶太學生焦慮不安的原因,大學當局無奈而呼求警方協助清場,未料警方暴力對付抗議學生,使得各大學的校長進退維谷。而親巴、挺以學生言論逐漸激化,產生魯莽粗暴行為,和過去校園學運在實質上區別甚大。

 

一九六四年發自柏克萊大學的「言論自由運動」(Free Speech Movement),轉眼便成全美大學校園的集體訴求運動。然而這一次,言論自由在校園中出現種族仇恨內容,已經超越校園抗議底線。五月一日美國眾議院以三百二十比九十一的壓倒性票數,快速通過《反猶太意識法》 (Antisemitism Awareness Act),依據此法案,大學校園中若不禁止反猶言論或行動,政府有權中止對此大學的補助款。而這個法案又使六十年前美國大學校園的「言論自由運動」還魂。

 

以哈戰爭與美國校園抗議運動將影響二○二四年的美國總統大選,殆無疑問。會不會影響到以色列未來的歷史命運?世局迷離,中東風雲變幻難測,這問題只能由上帝給答案。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駐溫哥華特派記者。

 

熱門關鍵字:

談古論今 -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