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全球沸騰陷危機〉氣候變遷並列末日風險,「末日時鐘」危機倒數剩90秒

銳傳媒/張 泉湧 2024.06.28 05:25

 

壹、極端高溫造成全球災難越發嚴峻,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氣候難民」

2023年IPCC氣候變遷第6次評估報告稱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已明確導致全球暖化,2011~202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高出1.1°C。至2019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過去200萬年來最高,甲烷及一氧化二氮是至少80萬年來最高, 2023年全球二氧化碳地表平均濃度為419.3 ppm (百萬分比),較前一年增加2.8ppm,連續第12年增加2ppm以上。2023年7月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即發出警訊「全球暖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時代(era of global boiling)已經來臨。」大氣、海洋、冰凍圈和生物圈都已發生廣泛而迅速的變化,人為造成的氣候變遷已經影響到全球各地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

全球沸騰與氣候變遷引發的危害中,以乾旱和高溫威脅(Heat Stress)對關鍵物資的影響最為顯著,將導致糧食產量下降,勞工也難以在高溫下工作,造成勞動力流失。隨著全球沸騰加劇,將推高糧食價格、勞工家庭收入減少,在供應鏈、市場及資源分配交互作用下,產生連鎖且難以控制的後果。以IPCC模擬的情境為基礎,預估2050年鈷和鋰的產量可能面臨嚴重的乾旱風險(70%以上);在高碳排情境下,面臨乾旱風險的銅產量可能從目前的10%上升至70%以上。農業為全球最大用水產業,2022年灌溉用水占全球淡水消耗量的70%,在高碳排情境下,2050年大部分的水稻將面臨嚴重的高溫威脅(90%);而玉米和小麥的乾旱風險,將從目前的1%大幅上升至30%和50%以上。

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圖克(Volker Turk),於2023年8月10日表示,全世界有5個國家最受氣候變遷效應影響,伊拉克是其中之一,已經連續4個夏季遭受旱災,首都巴格達和國境最南端在內,氣溫已接近50℃,為避開高溫,工人凌晨4時就外出上班,7時轉向室內工作,上午9時準時下班。即使半夜開始工作,但空氣仍像蒸汽室一樣又熱又濕,許多工作者因無法選擇工時,紛紛不堪高溫昏倒。2024年6月飆出極端高溫51.8℃的沙烏地阿拉伯,導致伊斯蘭教年度盛事,自6月14日開始「麥加朝覲」,截至6月24日已有1,301名朝聖者被熱死;由於地球越來越熱,各種天災造成糧食短缺,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氣候難民」。2024年6月在中國因「北旱南澇」情形嚴重,導致大量農作物受損;至於墨西哥,連日降下暴雨、釀成洪災,但漁民仍因湖泊乾旱捕不到魚;同期間希臘與土耳其東南部多起野火,因強風助長火勢,導致火災難以減緩。

[caption id="attachment_66621" align="alignnone" width="1025"] 2024年6月伊斯蘭教年度盛事「朝覲」(Hajj)因炎熱高溫造成逾千人喪命。圖/擷自公視畫面[/caption]

貳、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影響,包括失去生命、喪失生計和經濟崩盤等嚴重問題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23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已步入全球沸騰時代,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等氣候指標正駭人的邁向惡化,極端天氣事件更比前所未有的頻率出現,對人類影響,包括:失去生命、喪失生計和經濟崩盤等。2024年5月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Pricewater house Coopers Taiwan,PwC Taiwan)發布的《2024九大關鍵物資氣候風險調查報告》顯示,包括大量應用於製造、運輸與基礎設施的鐵、鋅、鋁,電子產品,與永續轉型不可或缺堪稱現代「戰略性物資」的鈷、銅、鋰以及占全球總人口42%熱量來源的玉米、稻米及小麥等,數據顯示上述關鍵物資的產地集中於特定國家,以2020年全球供應量來看,每項物資40~85%的產量僅來自3個國家,其中許多產地正面臨日益嚴重的氣候風險,任何產地的供應中斷,都將嚴重影響全球供應鏈。

近年氣候變遷導致巴拿馬運河區域雨季時間難料,乾旱較往年更長,運河水量不足、水位降低,巴國官方乃降低通行船隻數量,2024年6月24日紐時報導,全球海運價格持續提高,恐再度陷入疫情期間運輸成本飆漲與塞港的困境,直接衝擊供應鏈效能與難以降低的通膨,對於仰賴海運運輸的供應鏈業,雖願意支付較昂貴運輸成本,還不一定能有船,目前實際情況是船期不穩定,還得負擔各種額外費用,問題甚至擴大至全球。

2020年我國創下56年來首度颱風季沒有颱風登陸本島記錄,同年10月氣象史上更寫下3項「第一次」:第一次在夏季豐水期進行人工增雨、第一次在10月召開旱災應變會議及第一次在10月將水情燈號轉為一階限水的「黃燈」;臺中和苗栗更在2021年4月開始實施「供五停二」限水措施。2021年3月阿里山發生火災,邊坡陡峭加上河水乾枯,消防人員取水不易,使救災工作更加困難,致大火連燒97小時,經消防單位出動35架次直升機,火勢才被撲滅。嘉義林管處表示2021年森林火災發生次數比往年高,主因是2020年沒有颱風帶來雨量,整個森林環境偏向乾燥,只要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火災。

[caption id="attachment_66617" align="alignnone" width="606"] 2021年3月日月潭因缺水露出龜裂土地,長出零星雜草,成為「日月潭大草原」。(圖/© Cynthia Chen / Greenpeace)[/caption]

参、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時鐘」倒數90秒,氣候變遷並列末日風險

2024年1月23日「原子科學家公報」(Bulletin of Atomic Scientists)公布,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時鐘(Doomsday Clock)」,今年仍維持2023年離午夜只有90秒。從1947年設置以來,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時鐘」,今年已經連續第2年最接近世界末日的時刻;離世界末日最遠的一年是1991年冷戰結束,當時科學家設定離午夜為17分鐘。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時鐘」,今年維持離午夜只有90秒;科學家評估3大原因,包括;(1)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讓核武危機升溫、(2)氣候變遷持續惡化,以及(3)AI人工智慧對社會各層面的衝擊也是重大危機。末日時鐘調快或調慢,係由科學家每年2次聚會討論地球現狀後決定,成員包括原子科學、航太、氣象學和科技等領域的科學家。原子專家認為2024年核武危機升溫,除了是戰爭衝突,中國增加核彈到500枚,引發中美俄3方的核武競爭也是重要因素。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和航太學教授葛拉瑟(Alex Glaser):「這是第一次,至少是我成年以來,美國政府討論必須增加核彈,為了要趕上俄羅斯和中國加起來的核彈數量。」原子科學家公報執行長,布蘭森(Rachel Bronson)表示:「去年的末日風險持續,沒有減弱一直到今年。今天,我們再次設定末日鐘,來表達持續、前所未有的風險程度,離午夜剩90秒。」

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持續惡化如溫水煮青蛙,忽已進入全球沸騰與極端氣候,人類因後知後覺中走向末日災難,2023年的氣候異常,達到相對的高峰。不過科學家也認為2023年COP28氣候峰會中,各國對逐步淘汰化石燃料達成共識,至少是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今年AI人工智慧也被列入末日風險名單,它的影響所及連科學家也都坦言深不可測。

肆、聯合國推動永續發展目標,惟因脫碳成本反彈,導致淨零進展受到限制

2015年9月聯合國第68屆高峰會議通過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包含17項核心目標,其中又涵蓋169項細項目標、230項指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其中SDG 13氣候行動為完備減緩調適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為強化所有國家對天災與氣候有關風險的災後復原與調適能力,各國應將氣候變遷措施納入國家政策中。在2030年以前改善國際合作關係,以了解潔淨能源與科技的取得管道,包括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對環境更加友善的石化燃料科技,並促進能源基礎建設與潔淨能源科技的投資。

2022年安侯建業(Klynveld Peat Marwick Goerdeler,KPMG)發表為期2年調查一次的「2022 KPMG全球企業永續報告大調查」,結果顯示企業因應氣候變遷與社會不平等這些急迫性議題的回應成果,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前250大(G250)約有96%的企業在報告中,探討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與ESGS (Environmental、Social、Governance)的概念,2004年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首次提出ESG概念,是評估企業表現的新型態指標,期望透過ESG指標,讓企業不再只以財務報表評斷表現優劣,而能兼顧環境與社會均衡發展。而ESG指標也可作為投資人評估企業前景發展的參考,ESGS是著重在環境、社會和治理方面的總體影響,大多數企業認為必須透過減少己身溫室氣體排放量來達到目標,而非透過碳交易來進行抵減。

2023年11月22日KPMG發布「2023年淨零排放準備度報告」,指出各國政府及產業雖都已提出實現淨零目標之改革方案,但目前卻受全球反對脫碳計畫意見持續升溫,及對能源穩定供給需求增加,種種阻礙將難以實現2050全球淨零排放目標,即便美國、中國大陸、巴西、加拿大和歐盟等世界最大排碳國已擴大低碳能源生產,看似在脫碳里程碑上獲得具體成果,但受限於各國國內對於脫碳成本的反彈,導致淨零進展受到限制。

[caption id="attachment_66618" align="alignnone" width="1200"] 非洲奈及利亞因長期乾旱引發作物歉收、牲畜死亡,土壤也因缺乏水分導致沙漠化。圖 /by Joost Bastmeijer (Greenpeace)[/caption]

伍、全球超過24億人可能暴露在過熱環境中工作,每年約1.9萬人因此死亡

2024年4月28日國際勞工組織(ILO)於世界職業安全衛生日前夕,發布「在氣候變遷下確保工作安全與健康全球報告」,指稱氣候變遷對職業安全衛生的6種主要影響的證據,包括:(1)高溫、(2)紫外線輻射、(3)極端天氣事件、(4)工作場所的空氣污染、(5)媒介傳播疾病和(6)農業化學品。氣溫上升可能導致勞動時間最高縮短3.9%,相當於約減少1.36億個全職工作機會。農民因高溫死亡率高出其他文職人員19倍,礦工經常暴露於高溫環境,全球約70%以上勞工可能遭受氣候變遷造成的健康危害,舉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腎功能障礙和精神疾病等,然而現有的職業安保措施無法應對上述風險。ILO以2020年數據估計,全球34億勞動人口中有超過24億人在工作期間可能暴露過熱環境中,比例從2000年的65.5%上升到70.9%。估計每年約有2,287萬人因過熱環境導致職業傷害,1.9萬人因此死亡。ILO職業安全與健康小組負責人阿齊(Manal Azzi)表示:「氣候變遷顯然造成勞工健康巨大危害。我們必須重視上述警訊,在規劃氣候變遷的政策和行動時將職業安全納入考慮」。我國衛福部資料顯示,2024年6月26日熱傷害送醫人次達48人次;2024年6月至6月26日止,總計達563人次,超越2023年6月517人次。

氣候變遷引發的危害中,以乾旱和高溫威脅(Heat Stress)對關鍵物資的影響最為顯著,以IPCC模擬推估不同程度溫室氣體排放下的氣候變化,將對關鍵物資產生何種影響。數據顯示即使是在低碳排情境下,預估2050年鈷和鋰的產量可能面臨嚴重的乾旱風險70%以上;在高碳排情境下,面臨乾旱風險的銅產量可能從目前的10%上升至70%以上。農業為全球最大用水產業,2022年灌溉用水占全球淡水消耗量的70%,在高碳排情境下,2050年90%的水稻將面臨嚴重的高溫威脅;而玉米和小麥的乾旱風險,將從目前的1%大幅上升至30%和50%以上。隨著全球暖化加劇,將推升糧食價格、勞工家庭收入減少,在供應鏈、市場、資源分配交互作用下,產生連鎖且難以控制的後果。

陸、賴總統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並親自擔任召集人

2024年6月19日總統府舉行「信賴新政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宣布成立3大委員會,替國家發展擬定策略;其中在「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中,邀請行政院副院長、中研院院長及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擔任副召集人,從國家視角的氣候治理進行跨國合作。 賴總統表示當前氣候變遷、社會韌性以及健康促進,是全球關注也是影響國人最重要的3大議題。為了因應這些挑戰,也為了和其他國家共同合作,決定在總統府成立3個委員會,由總統擔任召集人,凝聚政府和民間的力量,為國家及世界,提出更強而有力的解方。對於氣候變遷的衝擊,賴總統指出這絕對是全人類所面臨最大的挑戰。2022年聯合國的年度報告就曾指出,在這個世紀結束之前,地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2.8℃,而2023年全球已經迎來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熱的夏天。賴總統點出聯合國示警,不只是「全球暖化」,世界已經進入「全球沸騰」時代;當前氣候變遷無疑是全球關注議題,為因應這挑戰,也為和其他國家共同合作,總統府成立委員會,由總統擔任召集人,凝聚政府和民間力量,為國家及為世界提出更強而有力的解方。世界氣象組織則統計,2023年亞洲是氣候災害的重災區,「我們必須正視『氣候崩潰』的急迫問題,而全世界的國家都必須攜手合作!」賴總統更指出,面對全球性的氣候變遷,我們要用更快的速度、更強有力以及最積極的態度來處理,從國家視角的氣候治理,進行國際合作,持續推動能源轉型與綠色數位雙軸轉型。賴總統最後提到,近幾年,全球極端氣候加劇,台灣也曾遭遇百年大旱,甚至破紀錄的豪雨,加上位處地震帶,都讓台灣需要無時無刻保持警覺,也讓台灣必須更加緊腳步,強化台灣各種應變災害的韌性。落實2050淨零路徑,在永續綠生活、綠色金融的基礎上,調適環境韌性,邁向國土永續。總統也提到無論是鄰近的日本、韓國或是美國等先進民主國家,都在總統或總理的層級,成立因應氣候變遷單位,採取積極的作為。

[caption id="attachment_66619" align="alignnone" width="799"] 2024年6月19日賴總統宣布將成立氣候變遷、健康台灣與全民防衛委員會,與民間力量展開對話,和國際社會深化合作。圖/總統府網站[/caption]

結論

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第21屆氣候變遷大會上,196個締約國同意採納,並於2016年11月4日生效之《巴黎氣候協定》,其主要目標為「以工業革命前為基準,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內,並力求以1.5℃為上限。該協定即將邁向10週年,人類的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工作是否有進步?2024年1月23日「原子科學家公報」公布,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時鐘」,今年仍維持2023年離午夜只有90秒。象徵人類危機的「末日時鐘」,今年維持離午夜只有90秒;科學家評估3大原因,包括;(1)俄烏戰爭和以哈衝突讓核武危機升溫、(2)氣候變遷持續惡化,以及(3)AI人工智慧對社會各層面的衝擊也是重大危機。根據2024年5月資誠PwC年度報告顯示,人類賴以生存的9大關鍵物資,正遭受高溫、乾旱等極端氣候的影響,致供應鏈脆弱化,即使各國戮力減碳,2050年仍無可避免將受到高溫與乾旱威脅。2024年6月19日賴總統就職滿月,乃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不只針對國內而是攜手全球各國共同面對與解決全球沸騰與極端氣候重大危機。

作者:張泉湧/歷任飛航總臺主任氣象員、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網路《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與《圖解大氣科學》第三版等書

熱門關鍵字:

專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