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歷史紀錄片《客人主人》說臺灣族群故事

客家電視台/許儷齡 左燕輝 臺北 2024.06.28 19:05
耗時5年打造的紀錄片《客人主人》,訴說在臺灣的客家族群,是從何而來、為何而來,還有客家族群為了求生存,隨著臺灣歷史幾度經身分轉換,不斷追求族群認同,展現出一段漫長、艱辛的過程,29日將在客家電視台頻道播出,製作團隊,為了讓這部歷史紀錄片更吸引人,集結了音樂、動畫和訪談形式呈現,並邀請9位音樂人來"說書",講臺灣客家族群的故事。 「我是自己的主人嗎?」 以動畫劇情片呈現的《客人主人》,包含說書人講述、訪談,及穿插歷史畫面和音樂藝術等,多元形式呈現。 清廷一開放離臺灣最近的福建省,可以合法移民,數以萬計的福建人就爭相進入臺灣,開墾平原改善生計,這個好消息很快傳到了,離臺灣更遠的廣東人耳中,所以即使非法,他們也決定放手一搏。 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林正慧:「我覺得他們可能一開始來的時候,其實並沒有打算在這邊定居,他們只是想說在這邊,有一些錢賺以後回去,所以其實一開始,清初到六堆這一帶的人,其實他們是春天來、秋天回去的。」 300年的漫漫歷史,紀錄片各從不同年代切入,看客家族群當時,是從何而來、為何而來。 《客人主人》總顧問 羅烈師:「一方面是非法進入,另外一方面又是(來自)外省過來,還有第三個是人數相對來說有比較少,所以雖然大約在相同時間來到臺灣,不過實際上是多重弱勢,這種的弱勢發生族群之間的戰爭(紛爭)。」 紀錄片導演沈可尚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引領觀眾好好看待,臺灣族群關係的變動歷程。 《客人主人》導演 沈可尚:「我們擁有每一張的投票權,是這樣嗎,就是真正的平等是建立在這樣嗎,真正的族群尊重是這樣嗎,可能還有很多很多很多,我們的挑戰在前面,那我覺得《客人主人》是,我認為是在這個漫長艱困,追求一種族群理想價值的,這個歷程中的一個提示。」 紀錄片中也點出,因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客家族群移入以河洛人為主的大都會時,經常必須為了融入環境學講其它語言,再加上威權時代政府禁止客語使用,雙重作用下造成客語的式微。 「春麵樂隊」主唱 賴予喬:「身分或許可以隱藏,但思想就沒有辦法了,為了爭取族群的平等權益,客家人決定不再隱形,決定要走上街頭、站出來。」 《客人主人》導演 沈可尚:「我真的去了解臺灣客家的歷程之後,覺得那個迫切、不得不,非得要的那個強烈,是徹底不同的,所以擺進那一段的時候,其實我的心情是還滿激動的,因為那不只是語言的問題,而是一個生存問題。」 總統 賴清德(113.05.20):「全體國人不分族群,也不論先來後到,只要認同臺灣,都是這個國家的主人。」 製作團隊打造的這部《客人主人》,希望以臺灣客家族群的「客人」經驗,提醒觀眾思考,全球擁有多樣性文化,應該彼此尊重,也反思在這個世界中,人人都能夠是一個真正的「主人」了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