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苦瓜的君子之美/陶宗令

台灣好報/ 2024.06.27 09:39

陶宗令

苦瓜又名錦荔枝、癩葡萄、紅姑娘等,原產印度。在現在的植物學典籍中,它被定義為“一年生攀援狀柔弱草本”。而在文學作品以及林林總總的勵志文、雞湯文中,它更被叫作“君子菜”。

每年7—8月份是苦瓜的秋植期,菜農們總是將柔弱的苦瓜秧輕手輕腳地栽種在肥沃疏鬆的菜地裏,再精心打理,期望長成。生動體現了人們對柔弱的偏袒和耕作的辛勞。

苦瓜不僅秧苗柔弱,成年植株同樣枝細葉疏、須曲花薄,沒有一點茂盛的架勢。至於苦瓜果實本身,更是色淡體纖、含瘤蓄皺、低眉順眼、隨風搖曳。於是,人們就從固有審美觀出發,又對其冠以“君子之姿”的美稱。

當然,世界上沒有純粹、抽象的審美意識。“君子之姿”畢竟只是一種初級的、外在的形象表述。而人們把苦瓜叫作“君子菜”的主要原由,還是針對它的果實所具備的功能和秉性而言的。

大概是在明朝初期,苦瓜才作為一款高檔蔬菜品種從南洋引進。為何說是高檔菜呢?除了物以稀為貴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因為它的入菜部分味道太另類了。傳統菜肴都以香甜為可口,而“居果蔬苦味之冠”的它卻味苦難當。這不僅迎合了一些人的逆反、好奇心理,也與傳統醫學“藥食同源,苦能清火解毒”的理論不謀而合。加上還有文人用“口苦能為偈,心清志方操”的溢美之詞把它拔高到了一個新的維度。所以苦瓜這道菜肴在還沒普及到平常百姓家之前,只有在規格較高的飯局上才能看見它的蹤影。比如西門慶在《金瓶梅》裏請胡僧饌喝時,“又是兩樣豔物與胡僧下酒,一碟子癩葡萄、一碟子流心紅李子”;《儒林外史》中湯知縣招待張師陸、範進兩人時“席上燕窩、雞、鴨,此外就是廣東出的柔魚、苦瓜”即是也。

前面說過,由於國人作興“藥食同源”,故苦瓜被引進不久,李時珍就不失時機地將其納入《本草綱目》,說它有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之功效,其籽則可益氣壯陽。

而現代營養學專輯對苦瓜的描述亦繪聲繪色、不遺餘力:苦瓜營養十分豐富,所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在瓜類蔬菜中較高,特別是維生素C含量,每100克高達84毫克,約為冬瓜的5倍,黃瓜的14倍,南瓜的21倍。苦瓜還含有粗纖維、胡蘿蔔素、苦瓜甙、磷、鐵和多種礦物質及氨基酸,經常食用,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此外,苦瓜還含有抗瘧藥喹寧的前質,能抑制過度興奮的體溫中樞……

總之,苦瓜的諸多功用一直被濃縮為“君子之功”而傳承於世。即便到了當下,苦瓜已經成了一道普通的家常菜和一種常見的果蔬,也還是被人們捧奉為清熱排毒、美容養顏、減肥瘦身的佳品——高檔酒店的菜譜上,它的芳名仍然赫赫於目;眾多的美顏減肥產品中,它往往名列前茅。

不過依筆者之管見,苦瓜的“君子之功”固然有它的歷史淵源,但從科學角度來說,則多半是出自人們對它的樸素情感和主觀意識。君不見,苦瓜雖然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它的成分與其它果蔬並無根本性區別,更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它能夠排毒養顏、減肥瘦身。反之,倘若經常服用苦瓜汁、苦瓜粉、涼拌苦瓜,還有中毒之憂。

再來說說苦瓜的“君子之德”吧。竊以為,這才是“君子菜”的核心內涵。

原來,先人在生活實踐中得出一個經驗。就是苦瓜雖苦,但和任何菜品搭配烹飪都不會把苦味串給其他菜,其他菜的味道也不能影響它的苦味。所以他們認為苦瓜像君子一樣秉性高尚、不累他人並潔身自好。就如清代著名學者屈大均會在他撰寫的《廣東新語》中所說的那樣“其味甚苦,然雜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而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

坊間還有一個版本,說是中土國曾有兄弟倆,好吃懶做的哥哥是個花柳病人,臉頰上長了不少梅毒瘤,大家就在背地裏叫他“苦瓜臉”。而弟弟是個勤勞善良的本分人,一直對哥哥照拂有加,深受眾人的稱讚。可能是機體的疾病和心理上的疾病相互影響吧,“苦瓜臉”不但不感謝弟弟的關愛,還在把自己的家產敗光了之後對弟弟家的家產虎視眈眈甚至拳腳相逼。最終引起眾怒,紛紛譴責他拖累手足、忘恩負義!久而久之,“苦瓜臉”經不住眾人的譴責,突然間就跳河了。便有一個私塾先生發表議論,說“苦瓜臉”還真的像“君子”一樣,為了不拖累弟弟而自溺等云云。

總之,古往今來,苦瓜的君子秉性一直被引申到諸多的道德領域,大凡只要與無私奉獻、顧全大局搭得上邊的人和事,都會被形容成苦瓜般的君子精神而為社會所稱道。比如雙腿戰斷後為催促部下趕緊突圍而當眾拔劍自殺的抗日名將寸性奇;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國際友人白求恩;為理想主義奮鬥終生的雷鋒;上海衛清西路一民宅內兩位85歲高齡夫婦因不想拖累子女雙雙自絕;一諾千金的九旬老太陳金英十年還清2077萬元債務;當代最美孝女孟佩傑帶養母上學等等。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雖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苦瓜的君子之美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詮釋。但我想,在全社會都在大力提倡自尊自愛、自強自律的當今,我們是否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以苦為勉、淡泊名利,以苦為甜、勵志向前,以苦為銘、不忘初心”的精神信物呢?!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西子灣副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