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手足口病強勢來襲 三穴位一茶飲提升免疫改善症狀

健康醫療網/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2024.06.24 10:00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於兒童的疾病,通常由腸病毒,如克沙奇病毒或腸病毒71型引起,病發初期通常會出現發燒、食慾不振、疲倦和喉嚨痛,發燒後1~2天口腔會出現水泡產生疼痛,水泡初期呈現小紅點狀,接著形成潰瘍狀,常見發生部位於舌頭、牙齦及口腔內側兩側,手掌、腳掌、臀部或生殖器也會出現帶有小水泡的紅疹,因發病部位位於口腔周圍、手部及足部,因此又稱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主要透過接觸患者的鼻或喉嚨分泌物、唾液、穿破的水泡或糞便,或觸摸受污染的物件而傳播。

中醫診所院長康涵菁中醫師表示,中醫溫病的伏邪概念,病邪潛伏於膜原腠理間,正如手足口病的腸病毒常見潛伏期3~5天,病雖從口鼻入,但易潛伏於腸胃道壁間伺機傳染,透過糞便傳入環境中,當免疫系統機能低弱時更容易發作,發病初期的風熱症狀在手足口病中,典型常見咽喉腫痛、口腔黏膜潰瘍,伴隨部分發燒,康涵菁中醫常使用銀翹散、麻杏甘石湯等解表清熱方劑,搭配清肺熱及咽部發炎用藥如板藍根、魚腥草等,有些熱勢更重會有咽峽部小水泡及潰瘍,稱為泡疹性咽峽炎,用藥會加更多清熱藥輔助,如黃芩、梔子等,若病勢加重再往裏走至脾胃轉而濕熱重,則要加入袪濕清熱藥物,如甘露消毒丹或龍膽瀉肝湯等,此時手掌腳掌手指腳趾會伴隨小疹及水泡,加上口腔、舌頭破損,就稱為手足口病,適度加入甘露飲等滋陰涼潤藥物,可幫助黏膜修復。

康涵菁中醫透過穴位調理身體氣機能量,可以有效提升自身免疫力,黃帝內經:「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免疫力提升後,外來病毒侵入時,身體可以有效快速對抗反擊:合谷穴+太衝穴+足三里穴。

雙側合谷加上雙側太衝穴又稱四關穴,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合谷穴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兩穴一升一降,相互為用,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刺激四關穴可以透過疏通全身氣機達到開啟免疫系統調節機制,達到提升對抗外來病毒能力。

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合穴,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

養生茶飲提升免疫力

荊芥3g,桑葉3g,金銀花3g,防風3g,白朮3g,玉竹6g,黃耆6g,甘草2g,蜂蜜1湯匙,泡入300cc~500cc熱水中,悶約15~30分鐘即可飲用。

透過茶飲包藥物藥性可以處理病毒在中醫病機上引起的風熱、濕熱及避免肝陽上亢等症狀,透過荊芥、桑葉、金銀花透熱功效,搭配防風、白朮、黃耆顧護免疫系統,有助預防手足口病侵入,然而根據每個人體質不同所造成病勢進入體內表現可能不同,病勢急性期時,建議請合格中醫師開處正確診斷用藥治療。

良好生活習慣有效防止手足口病入侵

1. 學會保持個人清潔及衞生

最容易當作傳染媒介的身體部位是「手」,經常保持雙手清潔為最重要步驟:盡可能避免用手觸摸口、鼻、眼,進食前後都需要徹底洗手,洗手時應以洗手乳或正常乾淨清水清洗,搓手最少20秒,用水清洗後使用乾淨毛巾或紙巾擦乾。酒精因未能有效殺死一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因此,酒精及乾洗手等不具有杜絕手足口病傳播效果。另外,用膳時要使用公筷和公匙,盡量避免與人共享同一食物或飲料。

2. 隨時保持潔淨的環境

手足口病好發季節期間,經常於常用桌椅間即常接觸表面處清潔,使用1比 99 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與99份清水混和)消毒,待15~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

康涵菁中醫師提醒,手足口病好發於兒童,良好的衛教及習慣請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學習,勤洗手及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可以有效減低傳染機率,並且一起養成良好生活作息,訓練身體保持良好免疫力狀態,盡可能飲食清淡,養成早睡早起好習慣,以提升自身免疫力對抗手足口病的侵入。

【延伸閱讀】

流感症狀又急又難受 中醫四大證型治療改善症狀

天熱汗臭好困擾! 這樣做改善狐臭體質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206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