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av 九淺一深

手痛狂吃止痛藥!7旬嬤就醫才知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已變形

優活健康資訊網/馮逸華 2024.06.24 09:00


70歲的林阿嬤每天早上起床時,總會感到雙手手指關節僵硬腫脹疼痛,連擰瓶蓋、擰毛巾都扭不動,提重物時也會感到極度不適,大幅影響生活品質。只能依賴消炎止痛藥來緩解關節疼痛,然而效果不佳,尤其一旦停藥即再次感到疼痛。症狀已持續1年多,在家人堅持下到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手指關節已經變形。



高雄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石孟潔表示,許多長期關節疼痛的患者,會嘗試以止痛藥來緩解,卻忽略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在作祟,等到時間一久、症狀逐漸惡化後,才驚覺已造成關節的傷害。她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骨骼變化無法逆轉,關節一旦開始變形就難以恢復至正常功能,呼籲及時就診的重要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為「對稱性」

石孟潔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尤其在關節滑膜處,因此造成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嚴重可能導致關節變形及功能上的障礙。

她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表現通常會成「對稱」的方式,像是手腕、手指、腳踝等關節症狀都會是左右同時出現。除此之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疾病不只會侵犯關節,有些案例會伴隨關節以外的症狀像是異常疲勞、發燒、心血管系統疾病、間質性肺纖維化和骨質疏鬆,甚至併發乾燥症(眼乾、嘴乾),鞏膜炎。



需抽血檢查抗體、發炎指數

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主要診斷方式包含血液檢查、病人症狀和影像檢查。根據歐洲風濕醫學會(EULAR)在2010年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準,主要分為4大類評估項目:

  • 受侵犯的關節數
  • 抽血檢查
  • 急性發炎指數
  • 症狀是否已維持6週以上

依據上述診斷標準,計分如超過6分以上,就可以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此外,醫師也會結合血液檢測,透過患者的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發炎指數,並利用超音波和X光等影像工具來評估發炎和骨骼破壞程度。



生物製劑提供用藥新選擇

石孟潔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在短期上,會先使用消炎止痛藥及類固醇來緩解急性發炎疼痛,合併免疫調節藥物來控制,然而長時間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可能發生副作用如骨質疏鬆、月亮臉、水牛肩、白內障等情況。因此,現今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的出現也讓醫師、患者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

她解釋,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以及標靶藥有針劑及口服2種,能夠精準阻斷特定發炎物質,且較快速的發揮免疫調節的效果,對發炎處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使用施打的生物製劑,對於常忘記吃藥的民眾、傳統治療上無法獲得良好控制的族群,或是因副作用無法耐受之患者而言都是一大福音。

石孟潔呼籲,患者不要擅自停藥,應和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如想在日常習慣中就能減緩症狀,需避免壓力過大、抽菸喝酒,就能有效降低身體發炎反應,規律運動也能增強關節功能以及肌力,減少僵硬和疼痛感。建議有上述症狀盡早至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及早有效治療可避免關節變形。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