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生技類股VS.降息!過往抱股1年漲近3成 歷史統計一表看

品觀點/資深記者 李錦奇 2024.06.24 07:18

生技產業仰賴大量資金來創新研發,因此對利率敏感度高,當利率上升,將使籌資成本增加,相對地,利率走低有助舒緩資金成本壓力。也因此,市場對於美國聯準會9月降息預期提高,也讓法人圈認為生物科技產業可望成受惠族群。

保德信統計1998年以來每逢聯準會首次降息前後的生物科技類股表現,通常前3個月已可看出平均逾4%漲幅,而正式進入降息循環後,不論後3個月、後6個月、後12個月,生物科技類股都能繳出亮眼表現,且漲勢隨時間拉長而增高,若能在降息後持有1年,漲幅甚至可以高達近3成。

PGIM保德信全球醫療生化基金經理人江宜虔表示,根據Morgan Stanley統計,觀察近35年來生物科技類股和利率大致呈現相反走勢,當利率自高點下降時,生物科技類股每季長期平均股價表現,優於整體指數約4%至5%;再者,目前生物科技產業創新研發持續,然股價仍處於相對低點,一旦利率下降趨勢預期上升,生技類股出現優於大盤表現的機率也將隨之提高。

江宜虔指出,利率走低,有助舒緩生技公司的資金成本壓力,反映在今年來生物科技公司IPO家數與金額已出現明顯回升,顯示投資人對生物科技產業前景再度看好。

江宜虔進一步說明,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現金水位也看到明顯改善,超過8成企業手握的現金水位,至少足以支應2年以上的營運,其中甚至有近4成企業的資金水位足夠3年的營運需求;若看生物科技上市公司透過私募管道募得的資金,整體累計金額也在持續增加中,今年的私募金額已接近2023年全年水準,反映出生物科技類股的籌資環境明顯改善。

整體而言,江宜虔認為,隨著利率有望下滑、上供應鏈瓶頸逐步緩解、AI技術有利縮短新藥研發時間等,醫療產業成本上升趨勢有望放緩,此外,醫療產業向來具備較強的議價能力,可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當未來醫療產業售價上調後,產業整體獲利率也將由谷底回升,建議投資人可均衡配置醫療產業四大次產業,而在生物科技領域,宜聚焦最具研發創新能力的中小型生技,並以研發基因療法、基因編輯、透過紅血球進行藥物輸送等最新技術之公司為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