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彰化體感溫度45℃連3人中暑 常見4種夏季熱傷害及處置方法一次看

上報/上報快訊/賴姵霓 2024.06.23 17:23

各地天氣高溫炎熱,中央氣象署今天(23日)對17縣市發布高溫資訊,彰化更傳出體感溫度高達45度,導致熱中暑事件頻傳,昨天已傳出有2人中暑送醫,今天上午又再傳出,一名60歲男子疑似不耐高溫而昏厥,所幸休息後並無大礙。衛福部國健署也說明4種夏季常見熱傷害,更提供最基本的反應和處置。

各地天氣高溫炎熱,彰化昨天傳出,一名43歲的泰籍女性在登山時,因高溫而陷入昏迷,送醫時出現急性呼吸衰竭,昏迷指數更一度只有3,所幸救治後已成功醒轉。另一例70多歲的老翁,因長時間在烈日下曝曬昏迷,經救治後也已返家。彰化今天還是高溫籠罩,一名60歲男子疑似天氣過熱而昏厥,然而救護人員到場時,男子已醒來並自行離去。

熱中暑案例頻傳,衛福部國健署也說明4種夏季常見熱傷害:

1.熱痙攣:

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小腿與手臂。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治療。

2.熱暈厥:

常見在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如軍隊中的訓練、學校的朝會),由於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順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和四肢,導致腦部血流暫時不足,發生暫時性暈厥,與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體溫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時進行相關處置,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中暑。

3.熱衰竭:

雖說「衰竭」二字容易給人帶來嚴重的感覺,但其實主因是因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患者的核心體溫會上升,但很少會達到40°C,嚴重時可能會失去知覺,變成中暑。

4.中暑:

為4種症狀中最嚴重的,大多是因為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中暑分成兩種類型,分別為傳統型中暑和勞動型中暑,傳統性中暑多指缺乏對於環境氣溫濕度改變的適應力,多發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勞動型中暑的患者則多發生在高溫高熱環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國軍、勞工、農夫與運動員。

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C,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機率約為30%-80%。

另外,教育部也建議,發生中暑或是熱衰竭的話,應採取4個步驟,首先,將患者移到有遮蔽物的蔭涼通風處,平躺休息。熱衰竭時腳高頭低、中暑時腳低頭高。再來,移除患者不夠透氣的衣物,並在皮膚表面上噴水。置冰袋、濕毛巾於腋窩、頸、膝,協助搧風降溫。如患者意識清楚,可給予電解質飲料或含少許鹽分的水。最後,如超過可自行處理範圍,盡快尋求醫護人員救助。(責任編輯:蔡玉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