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城市美學第一棒,從陶博館商店出發,提升服務再造品牌

中央社/ 2024.06.22 09:3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622 09:30:14)文化商店內部為移動式櫃體,商品陳列可依照檔期企劃呼應空間種漸進式色系設定作彈性調配。

2023年由經濟部指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城市美學|公共場域設計共創」計畫,猶如一場台灣城市美學的接力賽,在歷經一年半的調研訪談、團隊籌組、設計規劃、驗證與工程執行,首個亮點「新北市府博物館入口服務空間改造」終於在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以下簡稱陶博館)正式登場。

陶博館是台灣第一座以陶瓷媒材的博物館,自2000年11月開館以來,一直致力於陶瓷文化的調查、收藏、保存與推廣,積極開展研究、展示和教育活動,成功提升了台灣陶瓷產業及鶯歌地方形象。陶博館坐落於南北串連的鶯歌老街和新北市立美術館之間,未來勢必將與美術館形成雙館磁吸效應,促進三鶯地區的藝文觀光發展。

服務空間以減法設計,將色系及量體感整合於原有建築內。

然與一般博物館不同之處,陶博館的建築形式以清水模和鋼骨呈現的灰色系外觀,空間挑高及大面積的玻璃帷幕,讓室內的陶藝展品隨著陽光的變化,呈現出豐富的質感與面貌,建築本體極具開放性與通透性。然而,這也為陶博館的運營管理帶來了挑戰,如售票動線和管制點的設置。因此,透過此次城市美學計畫,進行了陶博館深入的研究調查和當代博物館的國際趨勢分析,對於陶博館短中長期擬定了願景藍圖及設計策略,在短期達到優化入口服務動線、博物館商店空間及品牌再造(Rebranding)、專業經理人進場協助商店選品及陳列;中長期則期許提升陶博館的公共性及開放性。

售票亭呼應館內商店色系概念,保留原始結構使空間保留使用彈性。 現況與挑戰 (一)館外售票亭位置不明顯,服務流程待改善 陶博館現有館外售票亭位置不明顯,館內自動售票機和驗票人員集中在入口風除室,導致進館動線容易阻塞,且無法有效應對大量團客與散客的同時入館;大廳入口服務區空間輪椅及嬰兒車收納空間不足,難以即時提供民眾服務。

(二)博物館商店缺乏品牌自明性 陶博館商店目前由館方自行運營,選品上缺乏品牌自明性、陳設缺乏主題性和坪效,加上展示櫃體陳舊、備品儲存空間不足等因素,無法彰顯陶博館商品的獨特性。

文化商店內部展櫃訂定為「70、80、90公分」及活動式層架設定,呼應陳列性及觀賞性之需求。

階段性目標 (一)短期服務動線優化及博物館商店品牌及空間重塑 將館外售票亭門面改為清透玻璃,並將附近候車亭空間以同樣設計語彙包裹,提升整體辨識度;同時提升售票亭空間機能,除了販售門票外,未來也可因應展覽檔期成為小型策展空間,做為入館前的前導。入口服務大廳透過燈光及色彩計畫,重新調整色調,使其更能呼應清水模建築本體;同時也整合資訊牆面,調整服務動線,使觸控屏幕機台與民眾置物櫃在視覺及使用上能更順暢。

在商店空間上,以窯燒「煉土」時循序漸進的色溫做為概念,增添了櫃體及天花顏色上的層次感,也強化陶瓷的特質和形象,並在商店品牌“MUSEUM STORE”的英文字母上加入陶器「圈足」結構概念,類比展示台上的立足物器。除外,重新規劃商品陳列方式及選品內容,將商品將分為實驗展演、素材紋理、生活家飾和觀點選物四大區域,增強每個區域的特色和豐富性,建立陶博館在陶瓷領域裡的代表性及話語權。

(二)期許未來提升陶博館公共性,作為市民的客廳 歐美博物館演進約有兩三百年歷程,與台灣博物館二、三十年的發展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全球化的脈絡之下,歐美國家所走的道路卻也是台灣可以參考借鏡之處。透過開放博物館同時維持特展收費模式,能夠帶動人流讓民眾有高度意願進入館內,讓賣店、餐飲等營收性質空間有更好的曝光度。

文化商店入口處改變落地玻璃滑門分割,使商店動線更加開放及增加視覺通透感。另新增動態視覺招牌,重新整合品牌意象。

未來,期待陶博館進一步的與城市結構串聯,提升陶博館的公共性,讓陶博館除了是陶藝家的展示場,也成為新北市民的文化客廳,提供民眾更優質的文化及商業服務,共同推動三鶯地區的文化藝文發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