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普曼教授說:“如果去仔細研讀中國的神話,就會發現他們的一個民族特徵,那就是:可以輸,但不能不去抗爭,不能輕易屈服。中國人都是聽著這樣的神話故事長大,他們可能自己意識不到,但不知不覺中就會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堅強。”
你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尊嚴,你在生活中的安全感,不是因為你對所有人的友善,而是決定於你內心力量的強大和事業的成就。
每一個人,都可以取得最高的成就,只要心靈依然年輕,時刻準備著與生活談判,就一切都有可能。
生活中有很多小事,看起來微不足道,無關緊要,但是,當你回過頭來看的時候,你卻發現,它在你整個的人生進程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卻是至關重要,甚至決定了你人生的走向。冷靜下來,不由驚出一身冷汗,稍不留神,你就不是今天的你了。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以前,列寧曾經作為一名割草工人,隱蔽在聖彼得堡西北的拉茲裏夫湖畔。 湖邊的樹林是列寧的“辦公室”,屋頂是天空,地板是草地,樹樁是列寧辦公的椅子。樹樁後的草棚是列寧的臥室。兩根樹杈支著橫木吊著一口鍋,那是列寧的廚房。列寧在那裏全神貫注地工作,他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在這個最簡陋的“辦公室”裏,寫出了偉大的著作《國家與革命》。
冰心曾經在參觀了列寧生活過的這個地方之後,倍感懺愧地說,自己寫作時一定要在窗明几淨、舒適溫馨的書房裏才安心。
有很多人,總是期待等自己條件優越了之後再開始做,其實,一旦有了那樣的條件之後,也許已經沒有機會了。
弘一法師醍醐灌頂的一句話:“緣起,我在人群中看見你;緣滅,我看見你在人群中。如若流年有愛,就心隨花開;如若人走情涼,就守心自暖。”
左宗棠有一句座右銘:日有粗糲兩盂,夜有燈油半盞,既不負此光陰。
當面對緊要的人生關口,趨利避害無可厚非,但是,永遠不能見利忘義。
其實,不論是做什麼,要想做到最好,就兩個字:死磕。就是與自己死磕,不放過任何一個能夠把事情做的最好的可能,語不驚人誓不休,不到南牆不回頭。
最高貴的靈魂,都有三個特徵:喜歡獨處,淡泊名利,簡單純真。
有人問我:書畫家是否應甘於清貧?
我說:世界上有誰甘於過苦日子呢?
朋友又問:古代不是有很多文人書畫家,都以清貧自居?
我說:那是大家讀書的錯覺,古代的文人,都是家世顯赫,或高官厚祿,他們不需要考慮金錢問題自可以衣食無憂,所以才視“金錢如糞土”。他文人的身份,是有背後的強大支撐的。
公平是講給弱者聽的,如果你沒有本事,就不會有尊嚴。窮困潦倒的時候,連你的親人都會遠離你。很多人刻苦努力,渴望有朝一日成為書畫家,可以靠書畫成為人上人,卻不知道,成功的書畫家,早已經是社會名流,書畫不過是人家的生活風雅。
在這個世界上,作家是一項與其它門類截然不同的事業,它超越一切物質,也超越一切榮譽。1964年,薩特在報紙上獲悉自己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他立即寫了一份聲明給瑞典諾獎評委會,並把聲明刊登在報紙上“基於個人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獲獎的名單上。”但是,諾獎評委會沒有理會,依然授予他這一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但是,薩特拒絕前往領獎。他的理由是,文學家的作品已經俱足,不需要來自官方的榮譽。
每一個人,幾乎都會覺得逝去的日子並沒有真正消失,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重新回來,自己一定就還有翻盤的機會。
一個覺醒的人與普通人的區別 ,就是知道了自己應該要什麼,應該不要什麼,人生也就只剩下一個目的——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