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大腸癌術後副作用多,噁心嘔吐、頭暈⋯怎麼辦?中醫揭「1法」可解

優活健康資訊網/馮逸華 2024.06.20 16:06


衛福部日前公布最新2023年國人10大癌症死因,大腸直腸癌長年列居前3名。雖大腸癌早期發現治癒率高,但癌友常因化放療副作用,導致口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免疫力變差、體力虛弱⋯等不適,可選擇利用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的中醫癌症患者加強照護整合方案,結合西醫用藥,達到術後副作用調理的最佳效果。



林口長庚中醫部部主任黃澤宏表示,腸癌患者經手術成功切除息肉、腫瘤,但常因術後、化療副作用而搞垮身體,出現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脹腹瀉、頭暈、癌疲憊⋯等諸多不適症狀,其中以癌疲憊問題最為嚴重。他舉統計指出,大腸癌導致的癌因性疲憊症患者中,有36.6%為中重度疲憊。



中醫治療腸癌最佳時機

「腸癌患者在接受手術、化療及標靶藥物之後,此時就是中醫介入加強照護的最好時機,調節並維持身體免疫力,讓身體環境不利於癌症復發。」黃澤宏說明,中醫可依照病患體質差異,進行個別化治療及整合照護策略,能在現有西醫標準治療上發揮協同加成之抗癌效果,並鼓勵癌友使用目前已有健保給付的中醫癌症患者加強照護整合方案。

馬偕醫院中醫部主任、前直腸外科專科醫師陳光偉表示,中醫最快在術後3天就能介入調理,例如針灸足三里、曲池、上巨虛、下巨虛等穴位,能幫助減緩術後疼痛,讓病人能提早下床活動,提高免疫力及減少肺炎發生;調理數週至數月,可改善化療造成的減少手足麻痺、疲勞、皮膚炎等症狀不適;至於末期或術後長期追蹤,則能疏肝理氣、健其脾胃,預防復發可能性。



腸癌術後3症狀最需調理

高雄長庚中醫部部主任蔡明諺表示,大腸癌依照不同分期,可能會侵犯淋巴或轉移至肝、肺臟,將決定病患的預後及治療情況。「以術後接受中醫治療來說,睡眠障礙、頭暈(23.3%)和消化系統疾病(16.9%)是腸癌患者就醫最常見的原因。」

蔡明諺分享臨床實際案例:一名81歲老伯伯,在術後14天因胃腹脹痛壓迫橫膈膜,無法呼吸、排便且下肢水腫,需要使用氧氣,並利用鼻胃管進食,由於服用西醫瀉藥效果不佳,會診中醫介入6天後症狀改善、10天後順利出院拔掉鼻胃管。

另一名65歲老婦人,在大腸癌化療後因周邊神經病變,導致手麻、甲溝炎導致指甲變形、皮膚龜裂等神經毒性症狀,但由於她要參加藥物臨床試驗,不能服用中藥;最後經中西醫團隊討論後,使用針灸來成功改善症狀。



中醫治療腫瘤各階段目標

蔡明諺強調,「扶正祛邪」是中醫治療腫瘤各階段的最重要觀念,針對不同階段進行適當調理來減緩症狀,比如:

  • 腸癌術後:以讓器官恢復功能為主,調理上著重清熱消炎。
  • 化療期間:可用滑罐來改善患者的疲勞、噁心嘔吐、睡眠障礙和疼痛等。
  • 標靶藥物:中藥搭配外用製劑,能減緩標靶藥物的皮膚紅疹、痤瘡或指甲病變等。

「中醫能隨著癌症的治療階段而做出適當的因應,並非一帖藥從頭吃到底,而是依照病情的起轉,來協助改善副作用、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病患存活期。」蔡明諺提醒,期望透過中醫的介入,搭配衛教正確用藥觀念,有效幫助患者完成西醫癌症治療療程。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